关注:(3) 文章数:(6915)
+关注本站 订阅号:106
    天机APP下载中心

最新评论

[Avatar]
matthew 2022-12-05 21:28:54
再谈谈阴阳辩证 下


决定宇宙生命的关键所在。中国人将它们一律称作“气”,认为事物的整体功能反应和各种整体关系正是通过“气运”,“气象”而显现出来。事物之间各种整体关系的法则称作“数”,对“象”和“数”的研究就成为中国人认识天地万物的切入点和关注点。
中国人有向内的思维趋向。长期以来,通过体验、直觉和自我调控,对心性即精神作了大量研究。心学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学术。它不仅包括道德修养、行气健身,而且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所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找到对于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最重要的那个根,去给自己制定一个至高的目标,也是中国人最高级别的追求所在,可见能明心见性是中国人最高的自我追求。
中国人常说:“人是要靠两条腿走路的”,做人与做事同样地重要,哪一个都不能偏废!多么浅显的一个生活哲理,却道出了朴素的阴阳学说,同样,人类的经济活动史,也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这两条腿就是:生产力与生存力!老牛始终认为;“生产力可以依靠西方科技达到,但是生存力(这个生存力不光是指我们个人的生命个体,一个家庭,民族,国家,物种的生存力何尝不是如此?)必须依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指导。因为中国人的生存能力是历史证明了的,5000年不间断的文化传承,足以证明这一点!
这样的思维方式和由此而形成的基本观念,决定了中国人创建医学和认识其他事物时,偏重综合而不是分析,直觉而不是归纳,取象类比而不是抽象推演,整体观察而不是分类实验。所谓的:“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是我们中国人观察事物能化繁为简的天赋,这一点我们必须感谢老子!


中国人注重研究的是世界和万物的生成、演化和持续的演示,而不是其物质构成和空间中的细分。因此,中医学最大的特点是,它所研究的对象始终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它强调精神对生命的特殊意义和关键作用,因为精神是人体最高层次的功能。它所要把握的不是机体的器官实体,而是人体作为活的整体的功能结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一个名词概念来描述,而且这个概念必须是约定俗成的,能繁能简的,就这样中国人就发明了阴阳这个名词。


整体功能结构关系又表现为与日月天时相应和的,机体发育和生命维持的节律。这种节律是维持生命的最根本的“长生”的能力,西医更重视研究的是个体物种之间的自生规律,而中国人却在研究“万物为刍狗”的生生不息的能力。


我们以前都在喊一句话,叫做“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口号正好讲到半个自然规律,那就是万事万物和“阳”的关系,其实“万物生长也要靠月亮”这样才算完善。“阴阳”就是万物能够长生的根源,而并非是依靠个体那个小小的“自生”能力,来达到繁衍生息,生生不息的“长生”状态。


正如《道德经》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本质上说,中医学不是治病而是在循天助人,是《中庸》的:“赞天地之化育”。它不是直接针对病之所在,而是《易传》的:“穷理尽性”,即帮助人恢复和提高人自身具有的调节能力,调动和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达到和天地日月阴阳和谐共振的最终目标,这就要靠我们中医常说的“阴阳升降出入”的管道畅通。


利用天之道来实现祛病健身。这正是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在中医治疗学上的体现,这才是真正的科学。


西方文化刚好与中国形成左右对称的优美格局。他们在传统上视空间重于时间,重是物质而忽视精神,把世界看作物理的世界微观的世界。时间性虚,空间性实;时间的本质趋向综合与整体,空间的本质趋向分解与并立;时间只能被动万物共享,空间则可以由强者去切割和占有。所以说中国人才真正讲求,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自由”的民族。
与此相关,西方人喜爱分析,侧重研究事物的有形实体和物质构成。在群体中强调个体的独立价值,在整体中注重局部的基础作用。因而喜爱孤立研究和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说实话都是在器世界里面打转转而已。面对这个道器合一的世界,习惯将主体(道)与客体(器)对立起来,同时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主张征服自然。西方人有向外的思维趋向,关注事物在空间中的继续运动和物理变化,因而几何学,形式逻辑和抽象思维方面很早就取得了突出成就,并对整个西方科学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以上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西医学必定以解剖学为基础,着重研究人体的形体器官和化学构成,眼睛只盯住器世界来做道场,丢掉了另外一半更重要的道世界。因而缺乏对人的整体考察。


在病因学和治疗学上,则着力寻找有形的致病因子和人体受损的精确部位,这不过是又深入了下一层次的一个器世界而已。然后依靠人工合成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直接排除病因并修复被损的人体部件,甚至是连治疗手段也刻意的在回避道世界。




综观和比较中西方的思维特征,中国属于阴性文化,向心内收是其趋势,西方属于阳性文化,外向离心是气趋势。在传统上中国人选择了,偏重以时间为主的生命时空坐标,西方人选择了,偏重以空间为主的物理时空坐标。




这两种时空观贯穿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说,中国文化是时间文化所以更重视道世界,西方文化是空间文化,必然更重视器世界。


同时,正是这两种分具阴阳偏向的文化造就了两种认识论,两种不同的科学思想体系,而中西医正是这两种认识论,两种科学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以断言,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仅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是而且应当是多元的,对人类曾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至少有两个源,两个流,而不是一个源,一个流。即发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和发源于黄河长江的中国科学。尽管中国式的科学技术体系与西方相比尚有时代的和规模的巨大差距,但从文化基因上看,它有存在的理由和向前发展的巨大潜能,而且代表着当今科学拓展的方向。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类文化与科学的发展规律亦如是。


政治经济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外来的学问,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凯恩斯、杰文斯……等一个个都演绎着不同的内容,或谈财富,或谈剩余价值,或谈国家干预,或干脆把“政治”干掉,变成了纯粹的经济学,林林总总,药方一张接着一张,可是,经济危机还是在继续,两极分化还是在加剧,生灵还是在涂炭……,而今,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在古老的阴阳辩证法故乡,中医,正运用她独特的整体性,综合性思维方法,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指明最终的方向:世界经济如何健康与和谐?面对阴阳学说,显然不仅仅是用来治病的,中国有句来源不慎明确的古话,叫做“上医治国”,这又何尝不是对阴阳学说的一种隐性的肯定和鼓励。




中国人常说:“人是要靠两条腿走路的”,做人与做事同样地重要,哪一个都不能偏废!多么浅显的一个生活哲理,却道出了朴素的阴阳学说,同样,人类的经济活动史,也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这两条腿就是:生产力与生存力!老牛始终认为;“生产力可以依靠西方科技达到,但是生存力(这个生存力不光是指我们个人的生命个体,一个家庭,民族,国家,物种的生存力何尝不是如此?)


通常,我们熟悉的一种能力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一种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教科书上耳熟能详。在了解之余,我们是否真正自问过:人类除了生产力之外,是不是还有其它的能力?特别是现在社会,生产力极端的发达了,也许该补补人类生存力这块短板了!


所以我们要开始找回,支持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屹立不倒的根源,那就是建立在《易经》思维上的阴阳学说。这里为何不提五行学说,那是因为五行学说也是来自阴阳学说,只是一个更细层次的演进而已。根还是阴阳学说!
[Avatar]
matthew 2022-12-07 19:32:32
谈谈经络和经方中医的关系
人体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组成了人体大框架,经是主干,络是支节叶曼,人体整个是被经络包围穿插组合起来的一个整体,
我们都说“人活一口气”,这个气的概念很复杂,我们姑且放下不说。但是谁都知道,气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表现,而经络则是气在人体内的的运行通道。这个通道不是微观物理的管道概念,而是一种神秘力量规范指导下的特定通道。生命还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人断气了,经络也就消失了,看不见找不到了。




所以,西医解剖尸体根本找不到经络,只有大活人自己才能感受到经络的存在,连医生也感觉不到经络,医生掌握的是经验。针灸大夫会边下针边问患者:“感觉到了吗?感觉到了吗?”这一点足以证明中国人的学问基本都是建立在人文实践基础上得到的。




经络是一切中医活动的源泉,它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有了经络,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经络,人就是一堆零待拆的零部件。




中医讲究整体观,在辩证施治的行医过程中,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中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它抓住了经络这个源泉。
人体所有的疾病,都是发生在经络所循行关联和功能之上的。所谓的“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不是一个简单的说辞,而是经方中医的根。“六经”、“经络”、“经方”这三个名词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看伤寒论在辩六经病的症状上,几乎都是体现在经络循行所主的范围,很多人之所以学伤寒入门很困难,就是因为经络知识的严重匮乏。这就是为什么从药学入手学伤寒就非常难,从针灸入手学伤寒就比较容易,关键一点就是在经络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上。
老牛在这里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我们常说的急性慢性咽炎,喉咙痛,扁桃体发炎啊等等疾病,很多时方中医就爱用一个发炎(一个中医大夫,整天嘴上这个发炎那个发炎的,拿一个西医概念来做中医辩证,真不嫌丢人啊,去翻翻老祖宗的医书,你能从清朝之前的医书上找到发炎二字吗?)来含混辩证。但是咽喉的疾病到底归谁所管,六经如何辩证?
从药学入手的中医们一定会用清热解毒,来辩证施治的,基本都是在用上火理论辩证治疗。可是如果你有一点基础的经络知识,就会发现,经过人体喉咙部位的是肾经和肝经的经别所主,如肾经;“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又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而肝经是“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 …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显然肝经的所主部位仅仅是在喉咙之后,所主的范围有限,而肾经是沿着喉咙两侧循行,一直到舌根下的,两个支别所主的面积非常大。如果你对伤寒条文也比较熟悉的话,在伤寒条文所牵扯到喉咙方面的症状,基本都是集中在肾经以及和肾经胃夫妻经的太阳经上面。
如;“太阳篇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 …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咳喘虽说也是咽喉这个部位的症状,但是明显发病根源不在咽喉。而太阳病更多的是咳喘、喘满的症状居多,真正咽喉痛疼的条文是在少阴经条文里面。
少阴篇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老牛把这些列出来,只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理解伤寒论行文的规律,便于理解学习。
我们熟读伤寒论条文,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条文都是在用十二正经所主部位来归纳的,仲景先师排列条文的顺序,也显然是在按照人体发病的部位逐一推进、排列、叙述。那么认真的学习和熟悉十二正经的循行部位和所主范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在下面老牛就把这些十二正经的循行部位和经别穴位,以便大家复习和熟悉基础知识,然后我们再深入的研究经络的学问,更好的学习伤寒论。
[Avatar]
matthew 2022-12-07 19:33:39
熟悉一下 十二正经循行和穴位


1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 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2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迎香。


[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3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 ,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 ,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 ,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 ,入中指内间 。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 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4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5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谦,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本经穴]极泉、青灵、少海(合)、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输、原)、少府(荥)、少冲(井)。




6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本经穴]少泽(井)、前谷(荥)、后溪(输)、腕骨(原)、阳谷(经)、养老(郄)、支正(络)、小海(合)、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交会穴]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髎(足少阳)。
7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本经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8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骨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本经穴]涌泉(井)、然谷(荥)、太溪(输、原)、大钟(络)、水泉(郄)、照海、复溜(经)、交信、筑宾、阴谷(合)、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交会穴]三阴交(足太阴),长强(督脉),关元、中极(任脉)。




9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本经穴]天池、天泉、曲泽(合)、郄门(郄)、间使(经)、内关(络)、大陵(输、原)、劳宫(荥)、中冲(井)。




10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 ,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穴]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渎、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交会穴]秉风、颧髎、听宫(手太阳),瞳子髎、上关、颔厌、悬厘、肩井(足少阳),大椎(督脉)。






11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本经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交会穴]


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12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八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注肺。


[本经穴]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


[交会穴]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任脉)
[Avatar]
matthew 2022-12-07 19:34:13
再谈谈经络和经方中医的关系






经络之间也是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的。比如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脾经与胃经相表里、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肝经与胆经相表里。如果不了解这些经络的表里关系,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变。清代俞嘉言说得好:“如果不了解脏腑的经络,一开口,一动手,便会出错。”


中医的核心是阴阳,经络是阴阳之气在体内运行的通道。说简单,中医就这么简单,大写意,大抽象,这就是中医。


但是写意和抽象难道就意味着不严谨太简单吗?显然不是的。一个阴阳五行,一个经络气血;说复杂,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你花费一生的精力去体悟。古人讲“皓首穷经”,我这里借用一下,将“经”解释为经络,这就是说你从少年就开始一直研究到头发变白,也不一定能搞明白经络。


还是那个中国人独有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任何事物都有道器体用两层含义组成的,面对形而上学的概念,必须依靠“悟”才能掌握。我们不能因为人体解剖找不到经络就否认它的存在。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气就是人的生命,经络就是人体生命的律动,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只有存在的生命才具有完备的的概念。


中医强调“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是形而上的概念。人的精、气、神的表现,就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的功能实现的,这就难怪西医的解剖学就是找不到它们。


形是什么?形是有形的东西,即使人死了也可以在解剖中找到,还能放在药瓶中保存。如果有人不相信人体内有阴阳之气,可以闭上双眼体会一下。只要你真正地静下心来,当然这个静不是任何人都能体验到的。人真的能入静,就一定会感觉到体内有一股气在游走,这就是《内经》中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如果你心不静,总想着股票的涨涨跌跌、生意的曲曲折折、仕途的坎坎坷坷、生活的是是非非……那么,你肯定感觉不到真气的存在。练习太极拳的的高手都知道,练到一定程度时便有腹鸣、指麻等行气现象,这就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这个感受同样不可言传。只有练习者自己能体会到。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的精、气、神运转正常,人就很健康;精、气、神消失了,生命也就终结了。这三个概念整合在一起,就可以用一个真气来概括。所以,一定不要忽视了自己体内的真气是否在“从之”。如果你不关心它,护佑它,重视它,它就会发脾气,就会报复你,让你疾病缠身。它会让你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总之,你哪儿最薄弱,它就在哪儿兴风作浪。如果你真心地呵护它,像恋人一样关爱它,它就会对你百般温柔,极尽体贴。风寒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赶走它。”暑热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保护你。”


“上工守神”,就是要守住人体阴阳之气的变化。要了解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就要了解经络,因为气就在经络里!


上面谈到,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干线,络脉是支线。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它们分别与脏腑相连接,十二经脉与无数络脉相连,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立体的大网络,大网络上还分布着三百六十多个穴位。


打个形象的比喻,经络就像遍布城乡的手机信号网,虽然用肉眼看不到,却无处不在;穴位则像信号发射塔。如果某个地区的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太差,我们通过调整发射塔就可以解决问题。同理,身体上的任何部位的病变,都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推拿,按跷,针灸,药石)来刺激经络上的,相应的穴位来治疗。


经络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没有经络,就是死脏腑,不管泡在什么液体里都是死的。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经络本是阴阳之气的运行通道,可为什么十二经络的名称里都含有一个脏腑的名字呢?这就是因为中医从不将脏腑视为死的东西,也从不将人体视为一堆零部件的组合。


人体十二经络有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搭配,就是每一条阳经都有一条阴经与之相表里,从而形成了阴与阳的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仔细玩味,你会发现这两句话意义深远。阴在人体内,她守候着阳;阳在人体表面,他是阴派出去的士兵。人体内的道理如此,天地之道无不如此。比如一个家庭,男人的职责是在外边遮风挡雨,为的是家中妻儿的安康;女人则在家中守候自己的男人,为他营造一个温暖的港湾。如果阴阳失调,家中的妻子不再守候外出的丈夫,这个家就会后院起火;如果外出的男人不再为家人忙碌,而是另有新欢,这个家(人)就会分崩离析。可见,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领悟了《内经》不仅可以学好中医,也可以搞好家庭关系。


十二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如下: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的运行路线是这样的:手三阴经从胸到手,由内而外,手三阳经从手到头,由下而上;足三阳经从头到足,由上而下,足三阴经由足到腹,由下而上。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人体经气的运行与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变化十分相似。


地上的水,由于阳光的照晒,变成了清阳之气,蒸发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这就是我们经方中医谈到的,阴阳气机升降的“升”。


云在天空凝聚、温度降低,吸收了浊阴之气,化而为雨,又会从天空降落在地面。这就是“降”。这就是气在自然界中的升降循环。有了这个循环,自然界就有了生机;没有这个循环,自然界就会是一潭死水。尽管气的运行变化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清阳之气上升,重浊之气下降,同时,阴气生发而为阳,阳气潜降终化阴。


人体之气的运行与天地之气的运行一样,清阳之气上出于眼、耳、口、鼻等孔窍;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这又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出”。


浊阴之气下出于前阴、后阴二孔窍。浊阳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这就是“入”。


一旦自然界的这种运动平衡被破坏了,天地之气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大地就会出现干旱和洪灾。同样,人体的平衡被打破了,阴阳之气的升降宣发受阻,人就会疾病缠身,正所谓《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的运行是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纲纪的,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所以,古代的圣人先贤才会,上效法天之清阳以养头,下效法地之浊阴以养足,中效法人间之事以养五脏。看到了吧!什么是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这就是。中医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运行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所以,不了解经络,不了解人体之气的运行规律,根本就无法了解五脏六腑,就会“开口动手便是错”。


所以,学习中医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经络,不懂经络寸步难行;只有了解经络,才能守神,成为中医里的上工。
[Avatar]
matthew 2022-12-07 19:34:55
怎么认识三焦
三焦在五脏六腑中属于一个腑,中医谓之“孤腑”,这是中医特有的概念,西医没有。
这个腑很特殊,完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道层面的概念,以至在生理解剖中也找不到,成为现代医学科学中的莫须有,也是成为了攻击中医为迷信的依据,中医如果自己也讲不清楚,那样就会很被动。就会成为伪科学,成为众矢之的。这种概念属于“道可道”,讲不清楚是必然的,但是,庄子老是告诉我们,讲不清楚的东西不怕,可以打比喻啊!


听说有中医学院教授给留学生讲课时说过这样的比喻:“三焦就是三个被烧焦了的地方”。这话你信吗?当然没人信,但如果道理讲通了,又不由你不信。我们就从这三个被烧焦了的地方来理解认识它吧。


三焦的焦字从火,火能烧焦,三字再不用解释,就是一二三的三,所以三焦就是三个被烧焦了的地方。但是“三”在中国文化里面的概念也很复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说的这个三,三焦在内经的概念是;“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个三焦其实完全可以用三生万物来解释,因为三焦是人体水液代谢的器官,人体几乎所有的功能都离不开这个水液代谢。


我们继续回到三个烧焦的地方的的话题,三焦就是三火,气有余便是火,三火就是三气,中藏经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上下内外之大也”,既由此而来。


谈到这里,有心的朋友的就会问,这很矛盾啊,内经说是水道,中藏经说是火道,这岂不是自相矛盾?是啊,谁说不是啊,人体的态势就是火在上水在下啊,心火要下济温暖肾水,以保证肾水不能过于嘶寒。肾水也要上泛,以保证心火不至于过于炙热,那么无形的,属于形而上学的概念的水火,也需要一个同样的,无形的形而上学的器官来保证运转,那么三焦就是一个伟大的概念。
[Avatar]
matthew 2022-12-07 19:35:38
谈谈号脉
最近很多朋友跟帖子询问中医脉学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大,老牛一直想作一篇全面一点的论文给大家参考,但是苦于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忙,等有时间之后,老牛会认真的整理叙述的,这里老牛就暂时简约的说一下脉学的问题,可能不够严谨,希望大家能体谅。


我们现在的很多老百姓比较重视中医把脉,说实话,有些神秘化了这个中医四诊的普通手段了。我们常说的“望闻问切”其实望诊才是第一位的。大家会听到很多上古中医的故事,什么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各种故事,这其实就是古人(唐宋之前的价值观哦)所推崇的“望而知之谓之神”的意思。其实这个整句话是这样说的;“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师;切而知之谓之工 ”。这就很明确的告诉你切脉在四诊中所处的地位了,可是现在很多病人对医生的脉诊抱有非常大的神秘感,这是基于对脉诊的无知造成的。还有那些把中医脉诊神秘化的中医,就是一些掌握了一点点技巧的“医工”,善于投机取巧的聪明中医刻意为之的引导造成的,其实他们是通过别的信息途径的获得,都一股脑的转化成脉诊的神奇而已,其目的就是迎合老百姓对中医脉诊的信任和痴迷,一旦“猜对了”病人就信任你了,就愿意掏钱了嘛。老牛这样说其实很多有识之士心里面是很清楚这个意思的,这里就不便多说了,自古挡人财路是很忌讳的。


脉诊被神秘化,其实根子还是发源于李时珍对中医的庸俗化的结果。尽管有些人还是不能接受老牛对李时珍的看法,但是按照老牛的性格,老牛也不可能为其粉饰美化。这是老牛作为一个经方中医毕生的任务,不把这些伪中医的代表拉下神坛,真正的中医就不可能真正大批量的服务于我们普通百姓。


李时珍基于对植物学矿物学的等等博物学知识的痴迷,他总是爱用自己的过度的意淫想当然的认为什么就是什么。他把中医脉学最基本的“浮沉迟数强弱”的基本原则,被他小说话般的分为了28部脉,这28部脉本身都各自代表一类疾病,大家看看是不是很像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啊。那么好,假如这28种脉真的可以把所有的病都分类了,那么这个世界上的病就简单了,开发28种药治疗这28种疾病就是了,或许搞个精密的仪器,用机器来精确的做到按脉处方就是了。这种努力不是没人做过,其实这是很可笑的,源于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罢了,很多人会认为中医现代化就该走这样的路子,真是可笑之极的幼稚.中医的现代化是回归经典。


其实就算是我们说的宋本的《伤寒杂病论》中的脉学论述,老牛也在文章中多次提过,这些论述绝对不符合张仲景的本意,他是一个纯粹的道家人物,他懂得的“道可道”的道理,他是绝对不可能费这么多口舌来这么大段的论述的。这些论述基本都是他徒弟王叔和写的,王叔和最大的成就就是整理了《伤寒杂病论》自己还著作了《脉经》,所以说很明显这些都是王叔和夹带的私货。老牛这样说并非贬低王叔和本人的能力,他的脉经还是很有价值,但是他的脉经完全不是张仲景的本意,王叔和不具有道家顶级人物的修养,所以写出这样明显的,开始书本化了的说教,也就不奇怪了。


真正的脉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老牛个人的浅见就是,把握住浮沉迟数四大基本的脉的意义,了解脉搏的强弱传达出来的信息,结合前三诊病人症状组合的辩证,综合起来做出判断就行了,也就足够了。经方中医排在第一位的是病和证的辨识,如果出现明显的脉证不符的现象,在现实中除了返回头去重新认真重复一遍前三诊的之外,更多的是“舍脉从证”的取舍规律了。


所以说,很多被脉学的神秘化所困扰的中医学子们大可不必苦恼,想学习经方中医的话(这是个前提哦,假如对经方中医不屑一顾,还是固执的认为他的大学老师教给他的中医才是正宗的中医,那么你就当老牛放了一个屁行了,呵呵一笑),脉学只是一个手段,一个稍加培训就可以掌握的技能而已,不是一个什么高不可攀的门槛,用它来代表中医的全部更是可笑之极的愚见。用心去专研经典,不要被一些神秘化小说化的医学书籍所迷惑,在老牛看来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老牛还要奉劝那些痴迷于脉诊神话的朋友,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是隐藏着巨大的欺骗性,那些一句话也不让你说的(或者你也不打算说话,只把手伸出去让中医去摸,然后接着问这个中医,我得的是什么病的朋友们)中医,靠摸脉就开方子,连看看病人气色,问问病人症状都懒得去做的中医,一定有问题!
你需要登录入才可以回帖  登入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天机易学院
天机APP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