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继续操作!
用户登录
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账号:
立即注册
密码:
忘记密码
自动登入:
关注:
(3)
文章数:
(6972)
+
关注本站
订阅号:
106
导航
天机APP下载中心
>>
易理讲堂
>>
医易同源
>>
【转载】真正的中医-作者:牛翁一安平泰
最小化
全选
选中
0
篇:
关闭
删除
|
移动
|
锁定
|
解除封锁
置顶
精华
高亮
选中
1
篇:
关闭
置顶
解除
本版置顶
公告置顶
分区置顶
全局置顶
有效期
^
精华
解除
精华
有效期
^
提升
高亮
解除
高亮
#000
#EE1B2E
#EE5023
#996600
#3C9D40
#2897C5
#2B65B7
#8F2A90
#EC1282
B
I
U
有效期
^
操作原因:
广告/SPAM
恶意灌水
违规内容
文不对题
重复发帖
我很赞同
精品文章
原创内容
通知作者
确定
关闭
删除主题
操作原因
确定
【转载】真正的中医-作者:牛翁一安平泰
【复制链接】
本论坛APP下载
2022-11-29 22:06:00
|
matthew
最新评论
matthew
2022-12-01 10:54:47
不得不提的有关于伤寒剂量的废话
老牛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聊麻黄,就是因为看到了麻黄的使用在现实中的扭曲现象。特别是关于麻黄剂量,更是扭曲的变态,我们看中药药典中对麻黄剂量的使用规定畜用:马、牛15-30克,猪、羊3-10克,犬3-5克,兔、禽1-3克,人用1.5克-10克,到底这种剂量能不能保证经方使用的疗效?关于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老牛就不多说了,因为对于汉代中药的剂量问题已经有了共识,那就是一两大约等于15克,那么麻黄汤中要求用三两麻黄那就是45克上下的剂量,就算是分三次服用,那么一次的剂量也在15克上下。而我们知道在伤寒大青龙方剂里面,一剂方药就要求用麻黄六两,就是90克啊。这在明清温病派中医眼里简直就是杀人的剂量,甚至是现实中,一些温病派中医就算是要使用麻黄也要用蜜麻黄代替,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中医不在少数。蜜制的麻黄就是被阉割了的汉子,基本变成了一个伪娘了,怎么可能还有那股子冲劲,那种独有的强悍的开表升阳破冰的药力。对此老牛深感痛心。也许这些中医们受所学限制被捆住了手脚,一生行医过程就没有使用过大剂量的麻黄,那就根本谈不上经验的体悟。有的中医也许根本就不敢使用。导致这种结果老牛感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中医在现代这个医疗体系下,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冒什么风险,不违背所学师训,或者不违背药典的规定剂量会更安全,不必负什么责任,反正薪水照拿,职称照搬。这又让我想到了明清时期的御医们,怎么越看越像现在的大医院里的中医们。那么这样岂不是我们百姓的福音了吗?我们普通百姓也可以享受皇室贵胄们待遇了啊,老牛不禁汗颜,起码老牛本人不想享受那种高贵的上帝般的待遇。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0:58:27
麻黄的小秘密
关于麻黄还有一个大部分人都没有参透的秘密,也是老牛第一个提出这样的见解和众多网友分享过。在我们这一群实践派中医,在现实行医过程中时时刻刻的运用麻黄,为何总是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那些被困住手脚的“御医老爷”们却做不到?这让我想到,古往今来,特别是在西医没有到来中国这块大地上之前,中医就是中国人唯一的不二的选择。自从宋朝儒家统治者们出于善愿而导致中医队伍大扩招了之后,造成了近现代中医的庸俗化开端,广大的平民百姓得以有机会研习中医了,中医不再是一少部分精英阶层的特权了。但是老牛秉持一贯的道家思维模式,就像如同中国自1995年开始大学扩招之后,社会上的大学生倒是多了,但是大学生也就更加的不值钱了,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竟然到了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样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愿望和现实总是反着来的,这就是典型的“反者道之用”的道家思维。中医自宋金元时期,严格意义上说已经完全失传失真了。医生也越来越多,但是水平越来越低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关于麻黄的小秘密是这样的,在中医的庸俗化、在这种大扩招之中,一定有一部分有悟性的天才中医,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中和对中医经典的求索中得到了对麻黄使用的体悟。但是他们恰恰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意识到了麻黄对于中医这门学问的重要性。不管是从老牛上文讲的故事,还是从老牛谈到的伤寒太阳表征的重要性中。老牛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关于这个麻黄的小秘密。
麻黄的小秘密就是,起于那一部分体悟到了麻黄的重要性,实践经方派中医的小聪明。这部分中医是否要把这种重要的体悟传授下去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说实话这种体悟就是一层窗户纸,这层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窗户纸,到底要不要捅破?药师提前捅破了,能不能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啊?
在那个时代中医的传承是需要跟师学习的,很多中医教育界有志之士们,多次提到要发扬这种跟师形式,甚至是很多中医院校都已开始了各种尝试。在古代跟师是唯一的中医传承方法,而且那种跟师是很不人道的形式,跟师学徒那简直就是给老师做粗使丫鬟那样使用几年,那种经历不是现如今大学课堂里的那种平等的交流可以比的。那时的师父们都是靠中医来养家糊口的,就像最传统的古代坐堂中医那样。特别是在古代还没有西医的情况下,中医的一些常见病初发病也就是伤寒三阳经病是很普遍的,在如今这一类的疾病基本都被西医院或者说中西结合中医给首先接手了,这其实也是如今奇病怪证、疑难杂症蜂起的主要原因,都是大量的太阳病误治坏病逆治的恶果。
西医在解决病人症状上是一点都不比中医差的。这就造成了当代中医也很少有机会使用这些太阳伤寒重剂,汗法比如大青龙、麻杏石甘汤、麻黄汤、葛根汤等等,还有也同样很重要的伤寒下法,像大承气汤,十枣汤,大陷胸汤,抵挡汤,三物白散等一类的下法重剂都几乎失去了使用的机会。但是在古代这些手段却是一个中医时时要使用的,那时内科中医大夫背的中医药箱里,丸药和散剂针灸膏摩一类的成药都必须携带齐全。这对于一些急性发作的症状有很好的救急作用。这些大毒重剂的使用,都是必须依靠医生的经验体悟得来的。而麻黄类方这样的,能体现中医效如浮鼓、拔刺血污的神效方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传授给学生就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下定决心教授这些“关键性的知识”之前,老师们会用各种小聪明来做掩饰,比如创造一句“麻桂入口阳盛则毙”这样的师训来吓唬小孩,把麻桂当成老虎对待忽悠成对徒弟的爱护,把隐藏那一层窗户的当成一件生存大事来对待就成了这部分高手的共识。把麻黄的使用诀窍当成“祖传秘方”来对待这也就变的可以理解了,真正到了需要传授的时候,那就是四下无人的悄悄话形式了。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1:01:02
麻黄非同寻常的价值
中医还有一句师训;“叫做外不治癣内不治喘”。可是为何难治?其实这也和近现代中医对麻黄的弃用的有重大的关系。因为这一些方面的疾病,都牵扯到肺的问题,而肺主皮毛,肺司肃降,肺同胃降,这两种顽症其实就是因为肺胃气机的潜降失司造成的。气机不能潜降的原因有可能是中焦湿困、中焦水饮泛滥,上泛袭肺造成咳喘,而中下焦水寒土湿、湿困中阻、土不生金、肺金失司、皮毛干枯失养造成的皮肤疾患。这些都跟麻黄开腠理,达皮毛的作用有关。伤寒论中有几首麻桂合方的方子就非常适合这种疾病的治疗。不能学会使用这一类麻黄方药,当然会对皮癣咳喘产生恐惧心理啦。针对这些疑难杂症,还包括一些陈病旧疾,麻黄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对于麻黄的这些使用经验和体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这又恰恰关系到中医这个行业吃饭的饭碗,跟师学徒当然是希望得到师父这样的关键的经验传授的。那么掌握了这些经验的师父会很珍惜这些,不愿意轻易把吃饭的本领教给徒弟,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心态。就算是这个师父愿意传授了,假如(估计大部分是的)这个接受了“悄悄话”的徒弟又是一个不屑之徒,必然会把这种需要悟道层面的东西当成垃圾一样毫不犹豫的丢入垃圾箱的。麻黄就是在这种人欲的自私心理影响下,变成了一种如今被妖魔化的东西了。我们试想一下张仲景当年也是抱着这种心态,还能有中医曾经的辉煌时代吗?这就是圣人和我们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吧。
对麻黄的误解,不仅仅表现在针对太阳表实证的治疗上面,当然这话也没错,只不过很多人把太阳伤寒表实证理解的太片面狭隘了。当今中医流行使用一些所谓的走窜类的药物的使用本身就是个误区。这不仅在于对一些辛温类的方药的使用,像是独活、羌活、天麻、荆芥的植物类中药,还有一些昂贵的虫药象蜈蚣、全蝎。地龙、山甲、一类的药材的使用,使用这些药材除了上文提到过的“御医情节”之外,其实都是起于温病派中医对于麻桂的恐惧心理。这些虫药所谓的通经络老牛认为,就是一种伤寒表证,经脉是内联脏腑的属阴,而络脉是密布体表的属阳,中医的络脉的概念其实就是卫气运行保卫人体的通道。麻黄是最强大的通经络的药。一两麻黄也许比那几种虫药的组合还要管用。那些现实中使用过麻黄的病人,都叙述有种全身被打开的通透感。说到这里又会有科学卫道士跳出来抡科学大棒说麻黄是兴奋剂,提炼出来就是麻黄碱,是毒药。老牛在此不作过多的反驳,就回答你一句话,谁让你提纯了?谁允许你使用提纯了?大自然中你能找到纯的麻黄碱吗?这就是老牛一直坚持的道家哲学思维保护模式,离开道家哲学思想的保护,中医不断的跑偏,不断的离经叛道。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1:05:37
麻黄汤类方的使用价值
谈完了麻黄我们再谈谈麻黄汤类方子,这一类的方子可以笼统的概括为,伤寒论中含有麻黄的方子,因为麻黄对现代中医来说是一种很纠结的的药物,用还是不用是现代中医考虑的问题,在仲景先师时代,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纠结的心态,我们看麻黄类方子要有十几种接近二十首,这还不包括金匮要略里面的麻黄类方子。在伤寒论中仲景先师多次提到汉代医生惯用大汗大下之法治病,而且用起来很频繁用起来很随意,好像是他老人家老是在和这些虎狼医生的不负责任作斗争一样。关于这一点老牛认为,也许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情况造成了这一点,老牛上文提到过,古代特别是上古、中古的中医只能是少部分士大夫阶层的特权,既然是特权,那时又没有其他门类的中医可以选择,最关键的是碰到一些基本谈不上大医精诚的庸医,发生误治坏病的情况就很正常了。仲景先师之所以做伤寒论也有出于一种大慈大悲的情怀,看不惯这种虎狼医的不负责任,才有感而发的。
凡事要有个度,超过一个特定的范围就会出现问题了,之所以在古代医师们喜欢用大汗大吐大下之法愈病,是说明这种方法也的确很奏效。相对于古代一些医生容易把握不住那个度,做的过分了一些造成一些危害,再来对比我们现代中医,特别是自金元时代开始的温补滋阴派中医的一味填补,在老牛看来更有价值一些。因为这是老牛认为的中医失传之后的必然结果,经过唐宋时期的中医第一次大扩容之后,中医已经不存在什么艺高人胆大的真神医了。老牛对使用麻黄类方剂的感受是很深刻的,最开始是通过几个病案的诊治过程得到的体悟,这也是促使老牛下定决心,不遗余力的推销伤寒经方纯中医。这才是老牛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儒医,对人类健康和中医事业发展所应该具有的,家国天下的大男人情结。
对于麻黄类方的使用心得,主要通过一老一小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病案得来的。有意思的是一老和一小对于麻黄类方剂的使用有一个很关键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证明了麻黄类方的使用原则到底是什么?至于为何恰恰是一老一小的病案对于麻黄类方剂的使用有独到的意义,在老牛讲述完毕两个病案之后,老牛再给大家详细的谈谈。
第一个是在2007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是一个老病号介绍来的,老人是十几年的中风后遗症,但是恢复的不错,虽说腿脚不利落但是基本的生活还是能自理的。身材看起来也不像那种阳虚湿重、面白体弱的虚胖型患者。但是老人一年之前开始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不知何时发作,而且发作起来都是规律性的,每次都是在下午申时开始出现恶风、恶寒、主动关窗穿衣,言语颤抖、浑身抖动、无汗微喘,最主要是每次都伴随在左腿小腿和脚踝前面部位出现的大片皮肤红肿,局部痛疼,手触有温热感,这就是民间流行称作所谓的“游行丹毒”。本人伴随高热39摄氏度上下。平时,口不渴,大便塘泄,小便频数,食纳不错,白天没精神,夜晚起夜频频,刻诊;脉右手玄大浮数,左手沉细无力,舌苔淡白,舌体瘦小,边有齿痕。在求治老牛之前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老人每次发病之后必然要求社区医院的医生出诊,每次挂吊瓶两瓶,而且必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先锋霉素才能奏效,用药之后一段时间,每次吊水几十分钟之后,老人开始大汗淋漓,过后基本恢复常态。再次发作依法炮制依然没问题。有人会问这样很好啊,西医这样做岂不是很厉害嘛,这不是没问题了吗?但是很奇怪的是,老人的老伴无意间说出一个现象,就是最开始犯病,老人是三个月犯一次,用了头孢滴注之后慢慢改成两个半月一次,两个月一次,直到今天每个月必犯一次,而且老人比起一年多之前,看起来明显的出现面色发青、神疲气弱。这让人很疑惑,如果你是一个中医医生你怎么样看待这个病人?你会怎么治疗?
老牛在做完了基本的诊断之后,问清楚了病人的情况之后,开出了方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二两,细辛二两(后下),生附子二两(先煎),炙甘草一两,抓二付,一次煎一付大火快煎 就煎一遍,取汁一半顿服,不汗再服另一半,汗出止服。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样高热的老年病人,心理没有底所以开了二付,要求家属在第一付吃完之后,如果再有反复可以再服第二付。并且要求病人服药后覆被取汗,要汗出透彻,手掌背需要见汗为度。也是因为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患者心理没有底,就要求病人家属要及时汇报用药情况,岂不知后来第二付药就没有机会使用了。被病人家属密封保存在冰箱冷藏室里了(后来证明连这第二付药也没有浪费)。电话叙述,在病人家属抓药煎服完毕之后,不到十分钟病人就开始出汗,连续出汗半小时左右,真可谓遍身汗出透彻,汗后体温恢复正常,腿上的丹毒也消失不见,病人家属倒是没有感觉到什么,反正都是和打吊瓶一样。但是老牛感觉到很振奋,没有想到经方的运用有这么大的立效。
这个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半年后病人家属又来电话诉说,病人又犯病了,丹毒重新泛起,接着又是寒战高热接近摄氏四十度,病人家属很害怕的说怎么会发这么高的高热。老牛心理却感觉到很欣慰,这说明病人正气更充足了,有能力和邪气产生更加激烈的对抗了,只有对抗激烈,才有更高的体温出现。其实在这一点上面,有很多家长老是害怕孩子发高热,而拼命的去降温,这是在拉偏架帮助谁啊?是在帮助病邪而不是在帮助孩子的正气抗邪?
这个老人的一诊是在开春不久,这次反复正好是在夏至前后,人体感应天时,盛夏时节,人体阳气浮越在外,内里空虚,这是一年中人体脾胃正气最弱的时候,很多中焦脾胃病人最难受的时节。老人本身就有常年的少阴病基础,又因为中焦虚弱卫气更虚就会造成这种太少两感表实证。面对这种急性高热,以及伴生的丹毒,这就是看一个中医的辩证思维取向了。老牛问起上次剩下的那付药还在吗?如果在的话就按照第一次的服用方法,依法炮制就可以了。其结果从后来的电话叙述来看,和第一次一样,只不过见效更迅速,出汗不到二十分钟就退烧了。这事也就这样过去了。病人也没再提起,直到两年过后,那个当时推荐他来的老病号又来诊的时候,才又提起这个病人来。因为是病人朋友,了解情况,说以后丹毒就没有再犯,人家也没有感觉到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和西医吊水消炎不一样的一点就是药太便宜了。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1:08:48
一次非凡的体验之后的感悟
病人家属和那个病号没有感觉到什么神奇之处,顶多也就是感觉到莫名其妙,怎么连丹毒也没有再发,也许认为是平时给老人吃的一些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起了神奇的功效吧。人家也没有要求老牛来帮助治疗那个慢性少阴病啊,那个在老牛眼里更加看重的少阴病证,也许将来对老人造成真正的损害的,还会是那个可怕的少阴病。在伤寒论中,少阴病死症是最多的,这个少阴病恰恰更需要重视起来。病人没有重视起来那是因为病人都几十年如一日了,在病人家属看来,少阴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那么可怕吗?比起那凶险的高烧来,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个是慢性的少阴病,一个是急性的高烧,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因为老牛有道家思想护佑,有天之道“为而不有”的指导思想,不想做什么图财不轨的鸟神医,所以老牛对此心里很坦然,这就算是阴积功德吧。但是老牛却对此次的诊治过程,对这次经方的实践过程有种震撼的感觉。这个方子看起来很简单,因为有细辛、麻黄、附子这一类辛温剧毒的药物存在,这一类的药物存在是不符合现行中医药典的用药规范的。在医院里面那些固执的药房技师们,在那种“伟大的神圣的职业操守的”使命感下,甚至都不见得给你抓药。一般的中医院里面你是不可能见到这种方子的,因为在那个僵化的吓人的体制下,没有人敢用这样的方子。但是这都不是老牛感兴趣的,老牛感兴趣的是,之所以敢于用这样的方子,那就是对于伤寒经方的虔诚听话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所谓的一次冒险的行为带来的一次神奇的经历,想要起重疾沉疴于立效,就需要依靠这样的神奇经方。
在大部分人眼里看起来很平凡无奇的事情,如果有人能见到神奇,这就是老牛一贯推销的道家精神。老人的丹毒是一种当前西医很难理解的疾病,面对那发红发热的皮肤,他们简单到底掉的思维,使他们尽管挠破头皮,也只能有一种解释;真菌细菌感染。但是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味的靠消炎杀菌就是不能除根,到底是为什么?至于那个高烧,西医虽说也害怕,但是他们心里是有底的,实在不行我们可以上激素,头一次用激素一定百分百的能见效。但是这是西医,你不能要求他们太高,能解决问题这就是西医最终的原则。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些许使命感的中医,是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纯中医,那么你就不能看的这样简单。为何老人在用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疾病反而呈现一种发病频率逐渐加快的后遗症,这就是最违背《易经》思想里面的“做事以求无咎”原则(这个无咎的原则老牛会在下文着重提及),更加违背中医《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根本原则。有人会说;老牛你这是上纲上线,乱扣大帽子。老牛也承认,这种议论对一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来说,真的而有些过分了,因为围观群众坚持一个原则;“能治好病的就是好医生”。但是这话在中医从业者这个范围里就是一个很尖锐的课题,这个帽子说到比天大都有情可原。因为如果你是站在人类整个社会层面上来看,站在人类健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的角度上来看,有志之士们就会感觉到,这甚至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对事物本末的追求层面的大问题,又因为关系到千千万万百姓的身心健康,难道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重要吗?
要是真的追究这个问题的话,首先把一个问题弄清楚很重要,那就是到底病怎么样才算治好病?何谓真正的治愈?是治标不治本,解决掉病人当下的痛苦,以至于不得以伤害病人后天脾胃,以及调用后天的藏精来达到愈病的目的(激素类的药物的使用就是这样,人为刺激调用人体的藏精,寅吃卯粮,拔苗助长般的不负责任),是这种治愈方式更准确,还是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站在治病必求于本的,对待疾病的治疗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指导下的治愈更有价值?老牛坚持认为,上述原则指导下的后一种治愈方式更可取。这话看来没有什么新意,老牛在这里依然要提及本书开篇就谈到的另一个原则,那就是同心同理的原则来看问题,假如病人是你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朋友你怎么样选择?我想选择是不言而喻的,一定会选择后者的。但是在利益驱动的前提下,医院其实是希望看到老百姓们无知者无畏、勇往直前选择前者的。甚至是不惜以推动整个社会的潮流来驱赶无知的群众,像赶羊群一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医疗体系的利益后面考虑。最关键的是有一些中医医生也抱有类似的观念,放弃了做中医的基本原则,耍一些手段来忽悠玩弄病人,甚至是主动吊病人拖延病人,这样的中医更可恨!
从这个病案身上我们能看到,经方的魅力,说效如浮鼓也不过如此吧?另外最关键的是预后的神奇,面对中医的内科急症,伤寒论中那些所谓的毒药,其实都是有着强大的救急威力的“神药”。老百姓对中医都是慢郎中的错误理解,起于中医内科急救已经在这个时代难匿踪迹了,大部分急救病人都会直接选择西医,这样也造成了中医内科急症的救治神奇越加被埋没。其实这些都始自字金、元、明、清时期的纯中医失传之后,这也是对中医行业最大的侮辱。不过不要紧,是金子就不怕被埋,金子被埋起来就是期待有一天,因一个合适的机缘时运能被重新发掘,再次焕发金子辉煌的本色。现在被埋没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没有它发挥的土壤。老牛愿意做一个呐喊者,开荒牛,最先接受社会的不理解和误会,再举一次鲁迅当年的大旗(只不过的这面大旗的本质已经完全和鲁迅当年的旗帜指向是截然相反的了),做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先驱者吧。老牛再举一个小孩子的例子。来看看麻黄类方的神奇疗效。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1:11:55
又一个麻黄类方的神奇疗效
这是一个小女孩,是妈妈带着来老牛处看病的。这个小孩是在大约秋冬交替的时节来的。小女孩五岁了,一进门就能看出一点精神都没有,低头耷拉角的,脸色发白没有多少血色,还不时的大声咳嗽,咳嗽声震屋顶。在老牛看孩子舌苔和把一指脉的同时,妈妈开始述说苦恼,说这孩子整天感冒,幼儿园里每次群体感冒都逃不掉,上半年感冒必然引起发高烧,最近开始每次感冒咽喉肿痛之后就持续发低烧,而且是每次感冒都让家长提心吊胆,因为都是夜间午夜时分开始突然发高烧,一发高烧就全家人连夜出动,搅的一家人都不得安宁,而且再去医院吊水也不管用了,而且孩子开始咳嗽,开始很轻微最近越来越厉害的,现在的咳嗽声音都大的吓人。像是要把肺给咳出来一样。止咳糖浆也喝了不少,这不刚刚打完七天的吊瓶,高烧最近倒是没有,但是低烧时有时无,咳嗽越来越严重了。你看这孩子的手背上那些密密麻麻的针眼,真愁死了,按下葫芦起来瓢,最近几个月就没上几天幼儿园,光跑医院了。说到这里,看到母亲那个皱起的眉头,有过这种孩子生病的经历的父母都会有这种无奈的感受。把那种感觉形容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都一点不为过。
老牛刻诊,脸色白中带青,双手脉沉细无力微数,舌苔水滑,食纳不香,小便清长,夜间咳嗽严重,小手冰凉,老牛开出了方子;麻黄二两,五味子二两,桂枝一两,法半夏一两,焦三仙各一两,赤芍一两,干姜一两,炮附子一两,炙甘草一两,细辛一两(后下),三付,一天一付,水煎服,分早中晚三次服,饭后半小时后温服,要是感觉难喝不愿意喝可以加蜂蜜调和口味,注意少吃生冷寒凉的饮食,平时不要穿太多的衣服,要带孩子适当的外出运动,如果三服药之后孩子的脾胃恢复,饭量开始明显增加了,就不要来了,不然可以还再来。就这样不出意料之外,三服药之后病人的母亲来电话说 胃口开了,爱吃饭了,但是还是咳嗽,好像是轻点了,老牛就说不用来了,小孩子只要胃气恢复,那就没问题了,其他伴随症慢慢都会好的。后来这个孩子一旦感冒发烧就会来老牛这里吃中药,而且还带来了不少幼儿园其他的孩子家长来。
其实这个母亲是和孩子一起走上一条恶性循环的路子,而这个恶性循环可能会一直持续到开春时节,等到天地阳气来复,才能借助那股春生之气慢慢自己好起来,就算这样也需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再大量的吊水用抗生素、激素了。再这样下去会给孩子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幸运的是这个孩子是个正气充足的正常孩子,正气足以抗击这种持续的伤害,没有造成严重的其他病变。假如是一个天生有某某器官发育不完全的孩子(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的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而且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不知道那里就有一个大的漏洞暴露出来,邪气往往是专门找那个最薄弱的环节侵犯人体,造成一些可怕的后遗症,比如小儿糖尿病,小儿白血病,过敏性紫癜,小儿哮喘,癫痫,甚至是一些药源性的失明,失聪,脑损伤等等各种奇奇怪怪的疾病都是和过用抗生素激素有关。在中国现在的医疗体系下,上述这些疾病一旦得上了就意味着,一生痛苦,甚至家破人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周围,简直是不胜枚举啊。
这样说来,老牛不厌其烦重复的重视太阳表实证的意义有多深刻。不要怪老牛啰嗦,实在是看到太多人间悲剧的发生,因为一些不必要的误治坏病造成的重大疾病,你要是仔细去寻根都是会找到最原始的那个点,而在这个点上做文章是最有价值的,而麻黄就是能带动整个中医行业觉醒的急先锋,是冲击这个点最有力的干将,对麻黄的使用是一把最尖锐的军刺,直插如今中医行业的整体颓废不堪的根源。虽然对一些中医人来说会有排斥、不满、甚至是恐惧,但是做好了不但能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还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真可谓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好事啊。这就是老牛最重视的那个点的价值,但愿有共识者,知己之士能和老牛一起努力,一起来推广那个“伤寒大义”,来尽力的扭转这种极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1:15:57
太阳表虚桂枝汤
聊完了太阳表实证,就必然要聊太阳表虚证。桂枝汤号称天下第一汤,也叫阳旦汤,可是这个阳旦汤的名字就会把一大群人不明真相的初学者给带到阴沟里去了。顾名思义阳旦汤里面有个阳,以为这个汤就是补阳的。
其实传统中医的概念就是这样轻易的被曲解了。老牛认为,桂枝汤就是治疗阳中之阴的滋阴类方,是相对于麻黄汤而言的,麻黄汤是补阳中之阳而治疗阳中之阳病的。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虚中风(风为阳邪,伤人阴气)阴证的。阳旦汤的意义不在于那个名词“阳”字,而在于那个动词“旦”的意义,世间万物,阳生于阴,阴生于阳,桂枝汤是生阳的那个开始,就是阳生于阴这个过程的开始,就叫阳旦汤。
上文老牛也和大家聊过中医的阴阳观,阴阳观绝对不是一些人认为的那种简单的二分法,不是阴就是阳的二分法,这是对阴阳观的最大的曲解。
我们认真看道家八卦图中间的那个阴阳鱼,表现的是那种时时刻刻在变化的一个“过程”。相互转化的阴阳才是真正的阴阳。因为大自然时刻都在变化的,没有一秒是停息的。正如《论语》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话真的正好阐释大自然的这种一往无前,视万物同仁的气势,它不会因为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你所认为的大事儿而放慢脚步。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其实是最严谨科学的,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群古人都是一帮子迷信家。
重视阴阳观是一种时刻变化的态势,阳旦汤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滋太阳之阴就是在治疗太阳病这个“阳病”,而且是治疗太阳病之始。我们都有感冒的体会经验,最开始也许就是伤风流鼻涕,如果是阳盛之人,正气盛足,经太阳经入表的风邪无法传经入里,在经历过一个七日周期之后甚至会自己痊愈,这样的人用桂枝汤的价值在于,可以不用非得历经那七日传变的周期,而及时的阻断病程,把风邪驱逐出表而愈病。
在桂枝汤的使用禁忌中仲景先师要求我们要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就是通过热稀粥的谷气来激发人体的胃气(胃气就等于卫气),还要求遍身哲哲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只有微似有汗出的这种状态下风邪才能被有效的驱除,如果达到如水流离的状态那就过犹不及了而更伤阳气了。这里老牛要强调的是阳气而不是阴气,许多初学者认为大汗能伤人阴气,其实这是一种普遍的错误的理解。大汗是伤的三阳经之太阳经的经气,这个太阳经的经气,不就是阳气吗?就是太阳这个大阳的卫阳之气。要理解这一点的确不是很简单,老牛一再强调,学习伤寒六经要有根深蒂固的阴阳观基础才行。
我们看桂枝汤的组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在此方中桂枝色紫、味辛、性温,芍药味酸、性平,炙甘草色黄、味甘。性平,生姜色黄,味辛、性温,大枣色外红内黄、味甘,性平,再加上那一碗热稀粥性热、味平。有习惯于从四气五味入手研究中药方剂的朋友可以看到一个规律,从这首桂枝汤的组合和计量的差异上面能看出,明显是以酸甘化阴,色黄入中,激发胃气的力量为主,兼顾辛甘化阳,升发底阳为辅,正好切合补足中焦,滋阴润燥,激发阳性的目的。
而且基本算是一首食药同补的方子,看似很普通而且简单,如果用老牛一直推崇的道家思惟方式来看,简单之中见神奇,从将来可能引起的风邪入里,更伤脏腑的不良后果来看,在治未病的初期阶段,就轻轻松松的把后面所有的隐忧都化解掉,这才算是传说中的;高手中的高高手行为吧。
桂枝汤的这种使用及时,就能够具有及时切断病邪传变的功效,具有广泛的使用范围。在现实的使用过程中,老牛发现,桂枝汤特别适合一些青壮年人使用,而且是更多的适合的一些年轻妇女同志使用。
青壮年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身体阳气隆盛,中焦脾胃气机升降无碍,正气不衰是根本,所以三阳病才有诊断依据。三阴病和三阳病最大的一点区别就是如何判断这个人的正气是否充足,因为充足的正气才有把疾病抗邪在表的基础,才能具有把抗击贼邪的战场摆在三阳经层面解决的基础。因为太阳经是巨阳、三阳、大阳,太阳经病的前提是阳气不亏在先。
而人的正气化生(关乎脾胃才是关键)一旦开始出问题,人体的正气不足以在三阳经表解决战斗,病邪就会循经入里(入里的路径有很多,但是大门大部分都是太阳经。),直到病入三阴就生死各半了,那就要用治疗慢性疾病的方法了,老牛在下文会专门的谈到关于三阴慢性病的治则。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1:23:52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中国人做事有一个大原则,那就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起自于《易经》的价值观,就是做事但求“无咎”的价值观。《易经》正文卦辞中据老牛看来,提到的无咎二字是最多的。无咎二字,最简单的字面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做事没有后遗症的意思。现实中人们做事都是秉着自己性子来,要做到事事没有后遗症那还真是非常的难啊。
现实生活中,做事情至于能不能把事情做到成功完美,那是跟气运主导下的,时间方位复杂交叉影响的机缘有关的。成功说实话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连孔子都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如果能让我富贵,我就积极去追求。因为成功不是完全靠努力追求就一定能得来的。如果可以的话,那么这世上人人都可以成功,这现实吗?
这里说句题外话,关于成功最大的实话,其实是老天爷给你机会才行。老天爷不给你机会(由人的气运主导),就算是姜子牙成功也要等到72岁以后,之前一样做啥事啥不成,最后也只能渭水之畔直钩钓鱼。那个诸葛亮时时自比的管仲,之前也一样做什么买卖赔什么,直到碰到公子小白。那个胯下之辱,乞食漂母的韩信不也一样,也需要伯乐贵人刘邦的认可才会成就一番伟业。所以说,劝大家,特别是年轻人,少信那些什么“成功秘笈”,不要被那些成功学大师忽悠。干好自己的当下事,君子居易即可,该成功的时候你一定会成功的。
所以说,做事情除去那稀罕少数的成功之外,那么做任何事情,首先能保证做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咎结果,那已经算是悟道之人了。其实人们混社会,为人处世如果能秉持这一点的话,往往也是最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桂枝汤在看似简单,甚至应该算是个食疗方子的前提下,最能体现这种价值观。如果能及时截断病程最好,这就算成功了。没有做到这个成功,最终邪气还是传经入里了,不要都怪医生的治疗不利。我们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没有遵医嘱做到服汤后的善后。对于一些本身脾胃虚弱的太阳中风证患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养慎的观念最重要。现实中有很多人稍微身体舒服一点了就不知养慎,轻易受邪,而造成重(读虫)感风寒,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起码喝下去桂枝汤是在顾护胃气吧、保护好胃气这才有但求无过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给淋雨受凉的病人先熬一碗姜糖水喝,说实话能有条件抓一把桂枝、芍药、大枣一起熬岂不是更好,但是中国人是绝不会那么死板的(西方所谓的科学思维,是不是一定要搞齐了以后一起熬才算桂枝汤吧)。
还有一点大家都可能有亲身的体会,比如在比较寒冷的日子里,下班回家的路上在饥寒交迫中,这个人就会手脚冰凉浑身难受,可是回到家里热汤热水一碗下肚之后,这个人立马浑身发热手脚温暖起来,这难道不是桂枝汤服药用佐服热稀粥的价值体现?
还是老牛开篇就提倡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标准,这样有效的,这样适合人人的无咎桂枝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药食同源指导思想,更能体现桂枝汤的高尚价值。这和麻黄汤的大刀阔斧,摧城拔寨的气度,正好是达成一对阴阳互补。
还好仲景先师那个时代没有“麻桂入口阳盛则毙”师训大棒子,不然你怎么解释:“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这样的条文。假如这样的症状出现都没有中医敢用桂枝了,中医就真的完蛋了。这样多的症状组合出现说明,这不是阳盛而是太阳经气不足的病态之下的阴虚证。
但是太阳表虚桂枝汤证,符合上述的症状组合下你却使用了麻黄汤,使得病人本就太阳经阴气亏虚,造成重(念虫)汗亡阳,这样才具有毙命的危险。所以说,如果是纯经方中医,一切都要看当下医生刻诊辩证来指导用方,千万不可拘泥书本。
当然桂枝汤类变方在伤寒论中就有二十一首之多,老牛始终有一个观点,就算是滋阴也是张仲景的伤寒方滋阴最厉害,桂枝汤就是天下第一滋阴类方。只不过它滋的是太阳经的阴气而已。
老牛再次简单的举了太阳伤寒表实证和太阳伤寒表虚证的例子,拿一个经方中医最常用的麻黄桂枝类方来做个例子,以求抛砖引玉,来着重说明太阳病的重要性,不能当成一个小感冒来对待。伤寒大义的第一要义,守护好人的身体第一关,让人体抗邪的卫气能顺利在太阳层面起作用,爱护它,重视它,滋养它,巩固它,这对于小到一个人的一生健康有价值,也更能扭转整个社会的养生保健歪风。面对那市面上风风火火的各种养生风潮,这样那样神奇的药物,都不如老牛提倡的这个伤寒表征的伤寒大义重要。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1:36:08
补肾要找太阳经和少阴经
提到六经太阳经病就不能不提三阴经的少阴经病。
我们都知道在六经体系里面,太阳少阴是互为表里经、夫妻经的,而中国人热衷的“补肾”,其实在现实中还是要遵循在夫唱妇随法。这里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你要见你科长送点中秋节的礼物,肯定科长不会伸手拿的,这是官场的第一课,那就是科长说要就是不要,说不要就是要。科长不要怎么办?不送点礼往后的日子一定不好过,给科长送礼就是给自己的事业生涯“补补肾”嘛。怎么办?那就曲线救国,去找科长他老婆,往往问题就解决了,女人的个性注定不爱搞这些欲擒故纵的花招了嘛,想收就收下了,收下了说明还看得起你,看得起你,你的补肾就成功了。
中国人热衷补肾,可是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就会知道肾其实不是说补就能补的。
中医当今流行的补肾其实是在滋肾水,针对的是肾阴而已,就像我们市面上常见的“六味地黄丸”。这首方子其实根本就是后人对伤寒方的发挥,就算是有作用也是单方面的一条腿走路。也不光是这一首,大部分时方都是伤寒经方的发挥,就算有些时方没有一味伤寒常用药,往往其组方原则也是经方。
六地黄丸味这首方子其实是宋代儿科医家钱乙所撰《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现在这么流行,其实很能说明经方中医已经失传了。时医们虽然各个都嘴上说要临证首辨阴阳,但是真正做到的没有几个人。临证要先审视病人的阴阳态势 ,同样一个证 ,不可能男女老少强弱都一个方法吧,可是这首“伟大的六味地黄丸”就做到了全国上下老少皆宜的地步。电视广告也整天在忽悠着人们补肾要吃XX牌六味地黄丸。
一条腿的中医,这就是老百姓心中的中医,那真是相当的变态的中医啊,让真正的纯中医经方中医欲哭无泪的中医。
流行的都有问题,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中国人的肾怎么补,这个严肃的问题显然不是靠六味地黄丸就能解决的吧。真正的“补”要从少阴心肾和太阳膀胱小肠经之间的关系上来进行。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少阴心、肾经是根本不能直接补的,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补,其实也仅仅是在器世界上,追求节制养慎的补而已。
先天心肾藏精神(心藏神,肾藏精),这个精神是先天之本,父精母血结合的那一瞬间就具有的先天注入的能量,这个能量其实也是不能简单描述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道家天人相应观来解释这个问题。
道家认为人体小宇宙,一个人体就是一个世界,那么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和人类卵精相合的那一刻是一样的道理,不管是宇宙几十上千亿年的发展存在时间,其实和一个人百年不到的生存时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和人类一样宇宙在产生的那一刻就开始成长壮大,将来也必然盛极而衰老死亡。这其中我们中医更应该关心的,是产生和影响这个过程的力量是什么?
先天给予的那个藏精就是这个最强大的力量。对于这个藏精平时的使用原则应该是;依靠少火生气的温煦状态来维持均衡,只有在极端状态下才能汲取藏精以救命。所谓的极端状态是什么?比如类似矿井被埋很久这种情况,在相同的环境下,最后能活下来的那个人,和最先死掉的那个人之间的最终区别,就在这个藏精上面。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医院里比较常见的急救,就拿心梗病人来说,同样的心梗猝死昏迷的病人,面对医生同样的心肺复苏术,同样的肾上腺素的激素刺激,同样的电击刺激,最终能被挽救回来的人,和最终不治而亡的人,之间的区别还是在藏精上面体现出来。
中医有个概念,意思是说有一部分少阴经病人是行尸走肉了(少阴经多死证),是“行走着的尸体”,被冠以这种称呼的人,平时你看他们很正常,但是这些人一但遇到克伐他们的时运的冲击,那就意味着死亡的不可避免了。其实就是中医认为的少阴经经气耗尽在即,属于被“榨干了掏空了的人”。要是你仔细了解这些人的病史就会发现,他们大都有过度的颓废放纵的经历,以及滥用激素的用药史。
老牛多次说过,现代的中医之所以区别于古代的中医,除了大环境的改变之外,更多的是人体对一些现代化学药品的适用能力的改变。
严格意义上说,就算是作为一个经方中医,允许自己未来的死亡,也仅仅只能局限在两种情况之下;一是意外伤亡,二是在心肾疾病上面的,也就是说死于心肾疾病是允许的,但是除此之外的其他死法都是可耻的。
意外事件造成的我们姑且不论,为何要接受心肾疾病造成的死亡?这个问题要谈到人们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种种欲望时的无奈,大家都是凡人,面对利益的争夺时都不可能是圣人心态。就算是道家这么高明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不争的态度,其实也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一个“争”字,要争夺就一定会消耗先天心肾藏精。更不用说当今社会的种种物欲人欲横行的世道,必然是享乐主义流行,要享乐就会耗散精气,不知持满就是常态。这样说来,在当今世界生存,更是对一个人的人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来,世人无不慨叹,活着真不容易啊。要想长生而久视,就必须要首先懂得养护这个先天之本。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1:56:31
先天之本不可求
先天之本到底可不可以补?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老牛要先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秦始皇?能不能做到像人家那样可以举一国之力来求长生不死?
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好办了,因为就算是贵为秦始皇再怎么努力,最终也还会是在他的陵墓里发臭腐烂,这就是天道。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人就都一样。是人把那个先天之本消耗完毕了,那就是必须死去,甚至就连我们生存的宇宙地球都一样会死去,这是万事万物遵循的恒律,所以说人的先天之本不可求。不要迷信长生不死,这也是道家的一种宗教色彩,是超过了那个度的极端状态,老牛虽说认同而遵循道家哲学,但是更反对夸大道家的宗教化色彩。
人在其他方面都可以追求取舍,唯有先天心肾所藏精神是只能消耗,不能填补的。
老牛认为,要想活的长,活的好,唯有一条“开源节流”,面对那一定量的先天之本,自小微处重视起来,节约着花,致中和着用,人人都会够用的,就会避免中道崩卒夭折。但是老牛这样说,一定会就会有人倍感失望,既然先天之本既然不可求,那么总不能束手待毙吧?对,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先天心肾是可以调理的,通过人为的手段调整心肾达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补肾养心”的最高境界了,这才是中医最终极的追求。
那么要达到调整扭曲病态的先天心肾,那就得先从少阴经的表里经,太阳经层面去做。
其实不光少阴经如此,三阴经都一样,阴性是收藏在内的,而我们往往只能通过调理阳经病态症状,来达到调理三阴经病的目的,这就是为何在三阴经病条文中看到的伤寒经方,往往还都是一些三阳经病见到的方子。大部分的后世医家,喜欢用错简这样的观念,来解释这些在三阴经条文中出现的这部分方剂,其实这是他们是没有搞清楚这个道理,先入为主小看仲景先师了。
人体脏腑,阴脏属本主里,阳腑属阳主外,我们中医从来就不主张打开人的身体,只能从外在的腑症上来入手用力。这就是说,现实中只能通过人体经络的内连脏腑的功能,在阳脏主外的基础上入手、做追求,来达到由表及里,由标及本的目的。
不信你看我们中医使用的所有手段都是,推拿按跷、针灸拔罐、膏摩汤粉都是作用在阳腑之上(之内)及其相关联的经络上面的。大家有没有听过哪个个针灸大夫要给肝脏脾脏,心脏肾脏来上一针的。包括我们经方中医的看家宝的汤药,也是作用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上面的,在伤寒论中,没有什么食道、胃、大小肠、十二指肠的过分具体的辩证,只是从身体部位上来简单分类,比如心下、少腹、小腹、等等笼统的分类。甚至是整个消化系统都统称为“胃家”。胃家其实也是人体的另外一个表,只不过是相对于人体的皮肤而言的“内表”而已。所以讲伤寒论比较被大家认可的郝万山教授就有过;“承气汤类方就是在发肠道的汗”的说法,其实就是指的这个内表。中医没有一种手段是直接作用在阴脏上的,都是作用在阳腑之上的,这个道理就是如此。
由此看来,困扰大家的伤寒六经体系和内经六经体系其实本来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内经体系是直白的告诉你经络的巡行,内经体系是主管器世界的说教教化功能,属阳。而伤寒六经体系是避免说教直陈现实的,是对道世界的展示,属阴。
展示很重要,每句伤寒条文都是一个像,像就是用来给人看的,就让你看现实实践的图像,而避免了令人厌烦的说教功能,这就是老牛推崇的伤寒论微言大义的重要属性。
少阴多死症
既然谈到少阴经,那就不得不提伤寒论少阴经病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是也”。
《伤寒论》这种简洁的定义看似很简单,其实涵意很深。有人会说,算了吧老牛,别吓唬人了,不就是脉细微无力,白天打盹想睡觉吗?这就是三阴病的少阴病吗?这样的病人现实中大把大把的存在呀,这就叫少阴病吗?
这问题反问的好啊,的确如此,现实中很多人就是这种情况,脉不管沉浮都细小微弱的几乎找不到,中午下午不睡个个把钟头不行,一早起来甚至是一天都哈欠连天的,这不是很常见吗?假如你仔细阅读过老牛上文提到的,怎么学伤寒,要求听话的章节,你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这一点恰恰说明就是这么回事,只要是出现这种状态的就是少阴病患者,现实中的确很多人就是少阴病患者,三阴病中死症最多的一经病,少阴病为什么多死症?
要理解为何少阴病多死证,就必须先从少阴病的定义开始谈起。当然,老牛前文已经提到过了,这个多死症,不仅仅是指的死亡,也指的是绝症,重病难治的意思。
我们看“但欲寐”这个少阴经病特有的证,很多人最容易忽视的,因为午休,睡午觉,这似乎变成了一种中国人养生常见的形式,似乎本就该如此,午休一下难道有问题吗?这个问题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正常人其实是不需要午睡的。
面对一些现代养生学的价值观,老牛始终是抱有存疑的态度的,特别是关于这个午休的概念,休息不是睡觉,人们的确需要在中午这个一阴生的时刻适当的养一下阴,但是这个养阴不能是以深度睡眠来代替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闭目养神”,要知道人的眼睛是消耗人体气血最大的器官之一,我们看红外摄像机的图像就会发现,人的眼睛周围是亮度最高的位置,也就是说人的眼睛需要消耗大量的阴血来供给才能睁开来,这是因为肝藏血,开窍于目,早晨起床张不开眼睛是为什么?就是因为那个“阳出阴则寤”的过程还没有达到,肝阳没有生发起来,肝阳没有生发,阴血没有阳气带动升发不起来,眼睛这个器官还不能用。但是过一会吃饭运动之后,慢慢就会好起来。所以说午休只需要闭目养神就可以做到,因为闭目养神就是养的那个阴血。闭目就是节约了这个阴血,保证在下午属阴的这段时间能有大量的阴血来用。
乙癸同源,肾精不能滋养肝阳,水不涵木,肝血一定供给有问题。
这还是先避开没谈肝血本身的亏虚,假如本身肝血就亏虚在先,那么就算是想办法把肝阳生发起来,如果没有足够的阴血来供应,那个生发起来的肝阳就属于亢阳,也是无根之阳,是虚阳浮越之阳。可见中医刻诊病患身体脏腑气血阴阳态势,本身就是一个很繁琐而微妙的课题,只有正确的诊断辩证才能走下一步,才能保证正确的遣方用药。
人在中午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长时间的睡眠,你只要能闭目精心下来一段时间,至少需要二十三十分钟的样子就足够了,你再睁开来眼睛就会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当然这是有一个前提,这是个正常人,不是一个少阴病患者。
假如是一个少阴病患者的话,这种养神必然会转化成深度睡眠,坐着都能睡着,站着都能打盹,严重的少阴病病人甚至在不可思议的状态下都能睡得着。养神一旦转化生成睡眠,再醒来反而会感觉到很疲乏难醒(很多人有这种感受是不是)。那是因为睡眠是阳气收敛起来,阳入阴则寐了,完全不是养阴了,而是变成养阳了,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为白天就是阳气为用的时间段,这时候把阳气收回去,再生发起来又要消耗先天之藏精的温煦激发,劳民伤财了不说还影响了工作学习的效率。
白天是人体阳气在外、在卫的时间,这就是白天养阴、夜晚养阳的道理。人只要是夜晚睡眠质量好,早起顺利生发起来,那个阳就养足了,足够白天一天使用。根据老牛的经验,这些但欲寐的人,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夜晚睡眠不佳造成的,而夜晚睡眠障碍是现代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霾,这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健康障碍。
老牛说这是最大障碍一点都不是夸张夸大其词,因为睡眠不光关乎少阴心肾,同样也关乎中焦脾胃,又和太阴阳明经的关系更深刻。所以说老牛个人是最重视病人的食纳睡眠好坏的,因为从此可以判断一个人身体正常与否,只要是吃饭睡眠出现问题了,那就一定要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最小的开始。这才是养生之妙要所在,也只是中医上医治未病的起点。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2:02:18
气能生精
苓桂剂的使用与否,要看这个医生对于人体津液这个概念的认识。
正如胡希恕老前辈说过的话,他认为伤寒论中津液就代表着阳气,这话很多人不会一下子搞清楚,其实只有深谙内经理论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话。不少高明的医生,他们都一致同意一件事情,就是:“气能生水,阳能生阴,神能生精”。在人的体内有许多我们现在还不能探明的转化机制,“气能生精”就是其中的一个转换。如果你阳气足够的话,会生出精来。“精”就是中医补肾最高层级的追求,所以我们要从“气能生水”开始。但是这个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而是气化了之后能被人体真正的利用的水,其实就是津液的概念。
什么才是真正的补阳?满足人体气化津液的能力,人体有足够的津液,这是人体阳气作用的唯一媒介,这也就是阴为阳宅、阴中求阳的道理,离开这个媒介,阳气就会无处施展其作用。要想搞清楚气能生精的理论,只不过需要大家脑子里面拐一两个小弯来思考取得。
相反的,如果你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只知一味补阴的话,本就是阳虚阴盛的体内环境,再去补阴,你根本没有足够阳可以拖得动它,就变成越来越阴,终于变成死阴,盘踞中宫坐实了的阴实状态。那么人体的阳气就只能被格拒浮越在外为用了,这时候的人恰恰是表现出一派热像,但是那这个热根本就不是起于中焦的实热,而是浮越在外的虚热。这也就是说重症病人不要开始就轻易大量滋阴填补类的原因。
要滋阴也必须在医生审时度势的刻诊下,先回阳再滋补,然后再不断的重复修正这种阴阳同调的态势,人们老师爱说的“虚不受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慢性三阴病病人的治疗就要遵循一个木桶理论,永远不要忽视对那块短板的及时补齐。
那么要怎么改变阳虚恶化的趋势?这就要牵扯到对苓桂剂的使用了。
要想治好病,就像要做成一件大事一样,人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大家都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但是现实却是相反的,人们越是急于求成其结果往往越是不利。要怎么样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那老牛还是要搬出看家宝,道家哲学来指导实践。那就是《道德经》中“曲则全”的思想。
理想状态下是直线距离最近,而现实道路一定是曲折的,甚至是为了求全功,而必须要先走一段弯路,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司徒王允,为了消灭掉势大的董卓,就必须先取得老贼的信任,然后寻机实施连环计一样的道理。苓桂剂在针对慢性消耗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很多初学者不理解,貌似是在淡渗水湿,正好和病人津液不足的现状相反,岂不是治反了,但是你如果不能利用苓桂剂,先排出身体内多余的水湿,人体气化生津的机能就不可能恢复,能理解到这一层才有资格做一个合格的经方中医。
因为面对现实中已经出现的伤阴症状,比如病人汗出烦躁,口渴欲饮,小便频数,恰恰是符合伤寒五苓散水停膀胱、气化失司证。有的医生会说五苓散几乎全都是一些淡渗水湿的药物的组合,本就津液匮乏了,你还继续淡渗病人的水湿,这样岂不是更加加重了病人津液亏虚的现状?老牛举这个例子是因为现实中大量的中医医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一层。
这些中医只会辩证认为,这种口渴烦热属于毒火炙热、灼伤津液、膀胱热闭、小便不利证,在这种辩证指导下,一系列的滋阴灭火、消炎败毒、苦寒败胃的药物就开出来了。要不是伤寒论条文在那里摆着,凭借伤寒论的名气,这些中医是无论如何想不到要用茯苓、桂枝、泽泻、猪苓、白术这一排淡渗水湿的药物组合来治疗口渴欲饮的,因为这不符合“常理”不符合科学逻辑。
可是这个常理、这个逻辑是西方思维模式下的,不是一个高明的经方中医的常理和逻辑,中西方文明的根基真的差距太大了,在价值观上面简直是背道而驰。学习经方中医就必须在认真面对这种差距,不能老是试图做那种驴马配骡子的人工结合的蠢事,骡子是造出来了,但是也必然面临没有生存下去的机会了,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问题所在。
有意思的是现实必须这样治疗才能标本兼治。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思路,曲则全的思路。
假如你把人体看做一个人,特别是三阴病患者,这个人其实也不愿意接受那种横冲直撞不讲道理的,不是大热就是大寒的直截了当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一些久病难治的慢性疾病,想要治疗这些缠绵久病、旧疾沉疴,就必须讲究一下策略,上医治国嘛。
老牛再次重复一遍,免得有人会误解,老牛是不反对大寒大热治病的,该直截了当的时候你还犹豫不决,这本身就是辩证不清、贻误战机的庸医行为。利用大寒大热治病也是仲景先师最拿手的、最厉害的,古往今来只能说是无人能出其右者了。
要尊仲师师训,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一门很微妙玄奥的学问,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背背条文读读本草就能做到的。中医是一门“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的学问。一个好中医必须有一定层次的哲学修养,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道理,不想做苍生大医、精诚大医的中医也不是好中医嘛。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6:33:40
阴平阳秘化神奇
联系到苓桂剂的使用不得不谈一个很重要的中医概念,那就是阴平阳秘的概念。
说到阴平阳秘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伊索寓言》的故事;“有一只兔子挑了一个担子,两边不太一样重,然后狐狸哥哥来了,跟它讲:‘你这边太重,我帮你吃掉一点。’那过一下又说:‘那你那边又显得太重,我再帮你吃掉一点。’然后就一路这样子帮它吃掉一点、吃掉一点,等到兔子到家的时候,两个担子都空了。”这个故事正好可以用来阐述阴平阳秘的道理。
阴平阳秘简单说就是阴阳同调,时时审视把握病患的体内阴阳态势而开出相应的方剂来。因为有过实践经验的中医,都有一个体会,就是病人在用药最开始阶段的反应是最明显的,而后再进行守方治疗,病人就会产生形同嚼蜡、泥牛入海无消息的感觉。这说明阴平阳秘没有做到,没事适时的变化方剂的结果。
那一般而论的“阴平阳秘”是说,我们人如果阴阳不平衡,那就要让多的那边少一点、少的那边多一点。有可能是消切一部分阳,也可能要消切一部分阴,也可能是这边首先填补一部分阴,或者是那边首先填补一小部分阳。可是首先,还是要分辨是虚证还是实证。如果是阴太多的阴证实证,和阳太盛的阳实证是需要先斧凿消切,反之,如果是虚证也许需要先补足那一部分缺失的阴或者阳。
打个比方,一个病人阳虚到极点了(这种病人在现实中很常见),我们有时候可以用先用泻阴实的药哦,把它的阴消掉一些,把那种沉积很紧的细弱石沉的脉给调整到虚浮起来,然后再来补阳,这样比较好补,不然那个阳会被强大的阴实证给格拒出来,而造成虚阳亢盛的态势更甚,更加炙热,这不亚于火上浇油,会造成壮火食气,会把人烧干烧焦掉的。伤寒论中一些剧毒泄泻的方药,比如上面提到过得,大陷胸、十枣汤、抵挡汤、三物白等等,这些方剂就是用来攻坚克难的,但是它们的用药原则又几乎都是浅尝则止,中病即止的。这一点恰恰说明这些方药是用来做先锋的,其作用的是专门针对那个阴实之证,过分坚固的阴寒坐实了的阴邪,一定要先把这个坐实了状态打破,就需要上述这些竣药才能做得到。
虽然病本属阴,按照“寒则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阴证不可过用寒凉,可是如果是虚证是可以如此遵行,要是实证的话却需要讲究策略在先了。
但是不管是阴实还是阳实,只要是实证,就是首先需要祛实,这是第一步。老牛之所以讲这些就是要引申出苓桂剂的重要性来,有了上述那些将军之方药的劈坚斩棘,攻坚克难的先头部队的攻击。第一步结束之后,把敌人牢固的防线打破了之后,就需要真正的占领,那就是第二步,第二步的主要原则就是病去如抽丝的缓图之计,大部队的缓慢推进占领,消灭残敌流寇,就需要利用那个非大热大寒的,和缓的温凉之性来慢慢修补。苓桂剂就是最适合干这个的。外表看似轻淡缓和但却是真正愈病的主导力量,是老子辩证法。也不离老牛一贯而推崇的“伤寒大义”,阴平阳秘化神奇。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6:36:48
一次戏剧性的治疗经历
老牛在这里在举一个现实中比较特殊的案例。
在两年多之前,一个病人来求诊,这个小伙子岁数不大28岁,已婚。但是给人第一眼看起来就有不足之像,面色无光而灰,发焦色黄,言语声低,精神萎靡,体型瘦弱。刻诊,脉沉细微玄,右强左弱,舌淡白有齿痕,自述大便长期带血,轻微的脱肛,阳痿早泄,因病性生活几乎废绝,久治不愈,睡眠不佳,食纳平平,大便长期溏泄,小便短少频数,夜尿三次以上。看到这里,老牛说;“这个问题,说不严重也挺严重的,毕竟才28岁,说严重也不算严重,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吃几副中药调理一下就行了。你这是属于水寒土湿木枯证,木枯而血虚风动,血虚而妄行,不循常道而出血,肝脾气机下陷,脾胃阴阳失和,阳气生发不遂,肝气抑郁横逆克伐脾胃,造成脾胃后天气血生化不遂,造成阴阳俱虚的症状。
治则健脾利湿,疏肝解郁,温暖肝肾,升达肝阳,”这时老牛就开始开方子,接着老牛又问有没有过激素抗生素病史,病人轻描淡写的说:“有,”又问:“用过什么激素”?老牛边开方子边听病人说,“因为吃饭睡眠不太好医生给用过口服甲地孕酮激素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中西药,中药还有“大黄蛰虫丸”长期服用。”说到这里老牛的方子基本都开完了。方子是这样的;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生白术三两,生姜二两,干姜二两,法半夏二两,麻黄一两,细辛一两,炮附子一两,阿胶一两打粉溶服。五付,水煎服,日三服。
听到这里老牛就问:“你为何要用激素啊?”病人说:“我是直肠癌啊。直肠末端有一肿瘤,用手伸进去就能摸到,医生建议手术和化疗,因为多少了解一点中医知识,所以没有选择手术和化疗,一直用药物治疗,已经一年多了。”老牛很讶异。
病人说其实不想说自己是癌症病人,打算吃吃中药看看再说,老牛跟他说:“其实你说不说自己是癌症也没有关系,因为经方中医根本就不关心是否是癌症,古代中医根本就没有癌症这个概念。
问你有没有抗生素激素使用史,那是因为有过抗生素和激素史的病人治疗起来会更麻烦,会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扶助正气”。病人说:“那好,你改方子吧”。老牛说:“为何要改方子啊?”病人说:“你开方子的时候,我还没有告诉你我是直肠癌啊!”老牛笑笑说道:“方子不用改,但是可能疗程要加长,这个方子本来需要5付一个疗程,还是改成10付一个疗程吧,你吃完了这一疗程再来,视情况再诊。”
最后这个病人至少来了五六次,每次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变化,从第三诊开始酌情加黄连栀子清上郁热,以及调理脾胃的豆蔻、砂仁、等等简单的变化化裁。嘱咐病人多适量运动,饮食要有营养,不可太清淡,不可酗食寒凉,别管那些西方营养专家们胡说,这么年轻全靠那一口吃,没有饮食就没有气血的化生,没有气血的化生哪里来的正气的回复,没有正气谁来抗邪驱邪。
这个病人的状态的确是在好转起来,特别是第一个疗程过后,病人感觉浑身有精神有力气啦,随后的几次复诊每次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人变的有精神有血色了,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起来,老牛也一直鼓励病人坚持下去。
直到最后一病人次来的时候,病人开始抱怨,为何几次去做检查,肿瘤一会大一会小的老是变化,是不是药不对症啊?老牛给开了最后一次方子之后,病人就没有再来,也许病人已经忘记了第一次的用药之后的惊喜,这种惊喜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开始习惯这种惊喜了,就慢慢忘记自己之前的状态了。也许是病人等不及真正的愈病,也许是病人对老牛这种不温不火的治疗方法开始厌倦了都不可知,反正是病人不来了说明不再信任你老牛了,就别再自圆自话了。
很快这个病人就被慢慢淡忘了,直到前几天,老牛在一个菜市场上再次看到了他,这已经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病人穿着一套运动衣,在选购蔬菜,据观察,状态还好,直到现在,老牛心里多了一些安慰,毕竟一个癌症患者还健在,还没死,还在买菜,那么不管病人后来都病急乱求过什么医生,毕竟老牛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在你曾经辅助过病人的正气,帮了正义的忙了。
就算病人不能体会你的良苦用心,不能理解病去如抽丝的艰苦历程,不能用道家的思维来看待对待自己的疾病,不能理解医生诊治愈病过程不亚于指挥一场大战役那样复杂,可是你还能奢求病人都是哲学家圣人吗?
老牛很欣慰这种状态,这就是又一次的“阴极功德”的形式,一个道家中医一个纯中医就该如此行事。
正如老牛开始所说,中国人现在的养生进补热正在中华大地上风行,好像谁都需要补一下了,这其中除了西医概念的补钙、补维生素之外,中医概念的里的补肾补阳的观念也开始流行。但是这种滋补需要讲求策略啊,上面说过一味的填补是只能把人补坏的。不管你是补阳还是补阴,不管你是补肾还是养心都要有一个先后主次顺序,特别是要搞清楚阴阳体用之间的关系,阴平阳秘就是指导思想,这是当今试图进补的老百姓,甚至是具体操作进补的医生们,在用方潜药之前首先应该具有的概念。
乱吃补药造成的危害,要大大超过“人吃五谷岂能无病”之病的危害。这对于当今社会大量的药源性疾病的产生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老牛在此多费一些口舌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聊完了太阳少阴病。再进一步谈谈似乎在现实中似乎更常见的一种疾病状态,阳明太阴病状态。
太阳病隔日便传经,而阳明太阴病不同,相对于太阳少阴病是人体的窗户的比喻,阳明太阴病也许是更重要的后门的吧,这就使得阳明太阴病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内经素问中甚至有一篇专门的“太阴阳明论”。
金元时期的大医家李东垣还著有专门的一篇著作《脾胃论》,这就能看出人体后天脾胃的重要性了。我们实践派经方中医更加看重的,也是太阴阳明经中的中土脾胃的概念。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6:41:33
万物复归的中土
在太阳病传变的第一路径,就是阳明病,阳明病相对于太阳病的重要性那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有一句话;“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句话就是仲景先师告诉我们的,阳明经病不再传变的规律,也就是说,现实治疗中医生如果能把病邪引入阳明经而一泻了之,这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汗、吐、下三法就是中医的三大法(严格说经方中医治病驱邪就是这三大法,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这个三大法宝是用来打开因病闭塞的身体的,给邪气一条出路的方法。这个大法不亚于大禹治水的意义。
人体参天地之化育而生,四肢九窍皆效法天地而生,大禹治水是一改其父亲鲧多年用堵的方法来治水的失败教训,而转而用疏导的策略来治水。类比大地上发生了水灾,就意味着一个人中土被湿困的病态,一样需要疏导淡渗水湿在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本就没有必要怀疑。大禹靠体悟来指导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其实是一种拟人化的隐喻,也满含着古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诠释,对我们经方中医诊治病患也具有相同的启示。
太阴阳明属土,土性易壅,恰恰适合疏导,治病也一样,不管是面对何种病患,如果医生能做到处处重视顾护中土,我想仲景先师在天之灵也会欣慰,因为这也是《伤寒论》中体现出来的另外一个伤寒大义。
在很多伤寒方中都透露着一种时时刻刻顾护中土重视中焦的理念。我们看伤寒论中用到炙甘草的方子的有多少?
研究过伤寒方的都知道,大部分伤寒方中都有炙甘草这味中药,而且用量往往不小,而直接用生甘草的方子却寥寥,这是何故?我们都知道生甘草色黄、味甘、性平入中,本来就已经味甘了,但是为何还要用甜味的白蜜来炒炙一下,赋以炙甘草以特殊的性味。大家都吃过焦糖排骨吧,还有大家爱喝的可口可乐当中都有焦糖的成分,既然是糖为何还要炒焦来用?这是因为焦糖比正常的糖颜色更黄、味更香。味甘本就入中,色焦黄更加入中、味焦香更能醒脾,这就赋予了比生甘草更强的入中的个性,也就是说炙甘草比生甘草更甜更焦香更能入中。
在当代中医,特别是以温病派滋阴派为主导的中医当中,极少有人用这个炙甘草了,更别说大量使用了。就算是用生甘草也是几克几克的用,作用号称调和诸药,这真的是中医失传的又一个铁的证据。
我们就拿最常见的伤寒桂枝汤来看;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看看这个比例。三两和二两之间的差距就说明这个炙甘草就根本不是调和诸药的意义。人们学中医总是爱人云亦云,就是不去深入的思考一些为什么,当今的中医不爱用炙甘草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甘草的本性是甘缓的。至于有的中医认为甘草的主要作用是解毒,那就更扯了,只不过甘草能缓和药性,能使一些峻药烈药表现的更从容一些,虚人更能接受一些罢了。更不用说中医用药就是用的药物的偏性,药性越偏,往往药力越强更能解决大问题。所以我们常说的甘草解毒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完全正确。
上文曾经谈过,人体其实是不喜欢横冲直闯的不讲理的治疗方法的,特别是虚人三阴病患者。除非是少见的三阳经急症(真到了三阳经急症,伤寒论用药从不用甘草)。这就是老子思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的道理。 联系到中医治病,在医生求取疗效的心态下,现实中的结果往往是“快就等于慢,慢就等于快。”这就如同我们利用黄土的敦厚和缓的个性做叫花鸡一样,慢慢闷熟而达到目的,还不流失精华,这既是制作叫花鸡的秘诀也是治病用药的秘诀。
老牛现实中是有深刻的体会的,如果你开方子故意舍弃甘草,这多多少少有点功利心,本无可厚非,本身作为一个医生也是希望一出手就药到病除,立马见效的。这对于一个想通过一诊而迅速帮助病人建立起信心的医生,这样的小小的自私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炙甘草更强的甘缓作用,药效就会很直接。
但是这种直接针对一些实证急症(三阴病也有急症)是有价值的,比如说大承气汤就不用炙甘草,真武汤也不用甘草,那些泄水重剂,甘遂巴豆一类的统统不用甘草,就是要发挥这些毒药的个性为用。而调胃承气汤就需要大量的炙甘草,苓桂术甘汤也需要。这是因为所针对的证不同,比如,大承气汤病人需要赶紧通腑泄热急下存阴而救人,而调胃承气汤就不需要那么急迫,反而要兼顾病人胃津的丧失。
再比如同样是治疗眩晕,病人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的,有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两个代表方,但是这两者最大的差距还是体现在对炙甘草的取舍上面。没有炙甘草的真武汤证明显是针对急性发作的眩晕急症重症的,而苓桂术甘汤是适合慢性眩晕的治疗。如果一个急症病人需要你立效的时候你搞的慢慢吞吞,而一个需要慢慢持续给药的病人你又搞突然袭击,这些都是违背以人为本的经方中医治病原则的,由此可见关于炙甘草的使用,是最能体现仲景先师用药精准而胸怀慈悲的伤寒大义的。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6:47:31
中焦中土的道可道
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对于中焦的重视,除了上文出现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那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外,在其他五经病条文中,并没有专门论述其对后天中焦重视的条文,这些条文都隐藏在各种方剂的服用禁忌和预后判断上了。这也符合仲景先师的道家人物属性。“道可道”的价值观在伤寒论中体现的很清楚,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伤寒概念理解,谁都不要企图说服谁。再说你说服别人有什么意义?难不成希望别人加入你的帮派,成为你的信徒,来搞派别之争不成?所以说研究伤寒就不能拘泥于概念之争,要勇于去实践你的理论,能指导你实践的理论对你才有价值。
现实中却有很多中医爱好者喜欢泥于中医的概念之争,在概念之争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种人基本是没有机会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医的,这真的很可惜。
我们来看医圣张仲景怎么做的,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可谓是处处在盯着病人的中焦脾胃做追求。除了正如他在桂枝汤服用禁忌中提到的,要求服用热稀粥以助药力,以及在三物白散的使用禁忌上提到过的;“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还有在十枣汤服用禁忌里面提到的;“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还有在五苓散证中提到的;“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类似的中条文很多很多,简直不胜枚举,这都说明了伤寒论在指导实践中顾护中焦的重要性。
除了对于热粥冷粥以及“令胃气和”等等直指中焦脾胃的条文之外,其实很有一类条文更多跟脾胃相关,那就是在伤寒条文中提到的情志病症状。像什么谵语郑声、烦躁不得眠、日晡所发潮热、独语如见鬼状、等等很多,其实都是和中焦脾胃相关的。在这里老牛每每细读伤寒论条文中的点滴行文,都能体会到仲景先师他老人家,治病唯独重视中焦的精神。
一切病人信息的收集以及疾病预后的表现,都紧紧的盯住病人的脾胃气机的状况,一旦发现病人的中焦脾胃功能有向好的改变,饮食睡眠的改善就是脾胃阴阳气机升降得顺的指证,就有愈病的可能。正如后世中医常说的一句;“有一分胃气就有一分生气”就是这个道理,其最原始的出发点也在伤寒大义中最先体现出来。
仲景先师是靠列举现实中出现的真实病证来阐述自己的伤寒大义的,老牛拙劣,能力不及先师的万一,所以只能靠分析先师的条文来管窥那博大精深的伤寒大义,在此老牛心里其实充满了挖掘的动力和信心。特别是对于中焦脾胃上面,仲景先师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后世子弟虽说愚顽,也偶尔会有几个人能隔绝时空与先师神交的。
比如金元时期的李暠李东垣,我想他用洋洋几万言来专门做了一篇《脾胃论》,这部著作一举奠定了温补派的中医的基础。但是老牛始终认为,这部著作有离经叛道的地方,虽说大部分理论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恰恰缺少了老牛更看重的那种道家思想指引下的,中庸思想规范下的伤寒大义,总的来说还是不全面,这种不全面一旦走向极端,就容易把中医的根丢掉,这种离经叛道不能怪罪李东垣他们,他们都是绝世的中医高手,都是对伤寒论有极高领悟的中医实践家,老牛绝对认可他们在世时的行医能力,要怪只能怪他们死后的后世子弟,不屑子孙的更加曲解推广的必然结果。
现实是正如老牛所说,中医的完全失传就是起自金元四大家开始,伴随着中医门派的出现,纯中医的根已经慢慢丢失掉了。但是这不是老牛提起这部《脾胃论》的主要意思,老牛的主要意思是说,李东垣本人在细读伤寒的时候,有没有被仲景先师时时顾护中焦,重视脾胃的中心思想所感染,有没有感受到伤寒论精彩的条文在现实实践中重现的激动,有没有读到精彩产生共鸣之时狠拍大腿叫好的冲动。
《脾胃论》这本著作是不是在这种复杂的情绪和感慨中泉涌而出的?总之李东垣和仲景先师相差的是能力和哲学境界,相同的却是行医治病过程中对人体中焦的特别重视。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1 16:50:42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上
继续回到中焦太阴阳明经证的话题上来,我们都知道内经有一篇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读读这一篇经文。
谈到这里,此老牛还要稍微谈一谈关于《黄帝内经》的话题,就是关于《黄帝内经》素问失传的话题,这个话题中医界争论已久,各种声音都有,老牛本人也是认同失传的观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可以肯定的是唐宋时期仁人志士增补编修的,并非是张仲景本人看到过的那本《黄帝内经》,甚至连我们看到宋本《伤寒论杂病论》本身都不可能张仲景的原本,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其实这个问题就连最严谨的考古专家也不敢断言是非曲直,所以老牛又得搬出同心同理的价值观来评判。首先你要研究评判中医这门学问中的《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那就绝对不能呆在家里只翻书。因为就算是你能翻到的书也都是失传过的东西,这就像以讹传讹一样,用一个错误的假设去证明另一个错误的结论一样愚蠢。
唯一能判断真实的标准就是实践。
所以说一群纸上派中医研讨的这种课题真的没有意义。可如果是一个时时刻刻在运用经方辨证论治指导的,实践派中医就不一样了。就如同老牛开篇所言,中医是一门最接地气的学问,所以判断《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的真伪,只能依靠不断的逐篇逐条的去实践,不要被眼花缭乱的理论所迷惑,最高深的学问往往是最简单的,正所谓大道至简。就在日常的行医诊病过程中,时时刻刻的把经典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在日积月累而漫长的平凡实践过程中积聚力量,以等到突然开悟的那个质变的时候,但还是需要一些气运机缘的到临才能做到的。
基于上面所说,老牛是这样看待《伤寒杂病论》的;其实在伤寒杂病十三篇中,在老牛看来除了那三阴三阳的六篇正经条文之外,其他的几篇都有后人的手笔在里面。张仲景除了在各篇的篇首做几句概括性的表述之外,大量的议论和讲解都值得怀疑,因为这是有悖于仲景先师的道家属性的,过多的说教性的言论,是不符合张仲景的时代特征的,的的确确是后人续貂之笔为主。
这一点在金匮要略中会看的更清楚,甚至是都明确注明出自某某书某某人,这更加说明了整部伤寒论中大部分议论的内容都不可能是张仲景本人的原作,这一点确凿无疑。但是我们要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现实证明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方剂都在实践中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而且是很确切的疗效,如果是一个对伤寒论正经条文方剂熟悉的朋友,在读《金匮要略》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其中大部分的方剂都是伤寒正经方剂的化裁变化使用而已。所以说金匮要略有实践价值。
但是要研究伤寒大义,伤寒正经条文却是唯一可以依靠的证据。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个人铁口的任何一个研究讨论的结论,其实都值得推敲,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可能招来分歧,这其实就不是一个道家人物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仲景先师是不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这一点又反过来证明了老牛一致的观念,仲景先师的弟子王叔和算是为中医的传承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他不是张仲景,不可能把张仲景所有的形而上学的知识完全复制过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王叔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从他重新编撰的这本《伤寒杂病论》来看,他基本做到了忠实于先师的一贯价值观,尽量少的多陈列条文,少参与一些不必要的议论,充分尊重恩师的伤寒微言大义原则。
现在看来,至少这一点我们今人是很值得庆幸的。我们只能通过同心同理的标准来审视王叔和的行为,他是试图认真的再现老师的意图,但是王叔和是从中医巅峰时刻走下来的第一步,但是这第一步并非没有价值,万事不可求全,求全也不是道家人物该做的,退而求其次,矬子里面拔将军,也是值得我们后人认真研习的。
这就是老牛看待古代传统文化一贯的观念,要想在一个行业里面有所成就,最终必须研究这个行业里面的圣人经典之作,因为那是大树的主干,只有紧紧的,时时以此干为标准,刻刻以此干为参照,才不会离经叛道远矣。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2 20:56:52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中
伤寒论如此,内经也是如此,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言里面明确提到过参考过《黄帝内经》,我想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有人执着于张仲景的序言也是出自后人之笔,以不准确为由,认为《黄帝内经》也是唐宋后期所著。
老牛个人不完全认同这一点,老牛认同《黄帝内经》失传了这个事实,但是和伤寒论一样,那个时代(魏晋唐宋时代)后人有最起码的道德修养,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自我约束能力,注定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凭空捏造一番。至于经过多次蛮族入侵,对社会文化全方面摧残之后的明清时期,那才是华夏传统文化的碎肉机时代。多次重复打烂了,碾碎了,掺和了无数的沙子之后的混乱。这个画面让那些热爱传统文化,并且身体力行、勇于寻根的那些人,想想就会痛心棘首。
老牛个人认为,王叔和本人一定也和张仲景交流过,明确的认同张仲景的确参考过那个未失传的版本,这一点老牛认为也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统一天下这几百年时间太漫长了,太乱了,这种乱不同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春秋战国之乱,诸子百家之乱。
这种乱是真的乱啊。
期间佛教的强势入侵和西域文明的杂交,其实严格意义上说华夏正统汉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其中中医也不可能不受到牵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得中医经典不但在物质上(书籍)被毁掉了,在精神上(大义)也被毁掉了。
可是这种毁掉在当今中国表现的更加疯狂,在今天的中国西方文明几乎差一点就要完全战胜传统中华文明了,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圆啊,在大多数年轻人心理,传统华夏文明都代表着一种落后了,这太可怕了,太吓人了。
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其实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之乱何其的相似啊,都是外国势力的绝对强大,本土价值观的沦丧。在那个时期,佛教也差一点,甚至是已经完全打败了本土儒道的地位,成为了唯一主流的哲学,这一点从那些轰轰烈烈的造佛运动就能看出来啊。虽说佛教那个新鲜劲过后,传统道家儒家则又被重新找回来,形成往后几朝几代,一起和佛教维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状态,但佛教是毕竟是慢慢被接受了,经过时间的检验了,甚至佛教都已经被本土文化同化了而完全和本土文化融合了。
可以说今天的一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在世界上的推广,我们暂不说它是依靠强权霸权的形式强行推广,就看美国那区区二百年干瘪的文明,都是一些没有被时间所检验的半成品,是文明根本还谈不上文化哦。
现在的美国文明,只是在那里绽放自己短暂的辉煌,在那里大放光明而已,而没有化生沉淀成熟的,融入族人骨髓里面的,可以流传百世的文化。
今天美国人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观比起当年佛教轮回的价值观来说,对中国人的冲击力,那简直是太小儿科了,太不足以为论了。佛教在中国自上而下的认可,经过本土文化的同化改造,其实已经基本不是本来那个印度佛教了,那个原始的印度佛教早就完全失传了,现在我们中国人信奉的佛教,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自己的产物了。美国文化并非没有一丝可取之处,但是要被中国人接受,必须要首先放下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地来和中华文化交融,也许将来也能有幸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得以流传下去,这也是他们的荣幸哦。
在唐朝大开放大包容之后,紧接着又赶上五代十国之乱,这个掺沙子的趋势更加的稳固了。所以说整个自魏晋到宋朝建国之间的这将近千年的时间,也是中华文明加速遗失的千年时间,在中医这个范围之内,汉唐之后的的大部分中医真的没有学习的价值了(事情没有绝对,历朝历代都会有悟道得道之高人存在,但是这不代表整个时代的中医水准能够达到),学到的都是一些伪中医的自我陶醉、自我意淫、自我想当然罢了。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2 20:59:13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下
《黄帝内经》现在的版本估计可能部分都是出自宋朝文人的手笔,我们也要重视宋代文人的起码的修养,可以断定的是其中精华的部分是有传承的,不可能是后人口吐莲花隔空抓物出来的,在一些地方过多的演绎一番也是存在的。
甚至其他的两大经典《难经》和《本草》也都具有相同的命运。
老牛是绝对认同这一点的,但是就如同我们今人研究清朝历史一样,毕竟时代相隔不远,还有长寿之人的眼见为实做补充,至少比我们相隔几朝几代的后人要看的清楚的多。我们要求看到真正版本的伤寒论和内经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么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没有追求了,完全放弃了吗?
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有病人的需要,就有中医生存的土壤。
学习伤寒论,我们只能通过深研伤寒正经条文,少在概念上做过多的追求,一切以实践为标准。
研究内经,要贯穿起来看,把握内经的总的原则。那就是怎么样透过茫茫几万言的内经言论,找到大道至简的天人相究的大义。其实整部内经就是在不厌其烦的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利用黄帝和他的几个主要的教师大臣之间的对话,来阐述大自然气运与人体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任何一本经典著述都有一个流传千载的大义存在的,这个主干上会繁生很多枝杈,而且越往外分支越会流于浮华,这些浮华的枝叶,也许更加适合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但是枝叶的价值永远不可能于主干竞争。那些眼光短浅的中医后学们,往往开始比较看重对枝叶的研习(对医术的追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越往后研习,经过不断实践的分清泌浊之后,这些浮华的理论只能得到纸上派中医的推崇,实践派的经方中医最终必然会抓住中医的主干(对医道的追求),伤寒大义的。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2 21:09:57
太阴阳明论的启发
以上专门谈了学习经方中医,怎么面对中医经典著述的看个人法。现在继续回到阳明太阴病,上文说过内经有一篇太阴阳明论,专门阐述脾胃之间的关系,这一篇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正好是能切合伤寒论中重视中焦保津液的指导思想,文中提到;“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这一段经文说的很直接,说明脾为三阴,是最大的阴,是最能代表三阴经病的代表,三阴经的代表太阴脾是为阳明胃行其津液的,那么同样少阴肾是为太阳膀胱行其津液,少阳厥阴亦相同。
刚才到津液,那么什么是津液?这个中医的概念很让初学者苦恼,但是如果搞不清楚什么是津液,那么研究伤寒论的概念几乎不可能,那么什么是津液哪?
伤寒论中的津液,指的是就是阳作用在阴上的表现。
说句大实话,就是一个人津液得通,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这都必须依靠津液来交通(人体所有器官也都是依靠津液实现功能)。
那个津液源源不断的供给的状态就是阴阳合和的标志。
假如津液不足,影响了局部器官的功能,就会在人体循经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出现(六经辨证本来就是经方中医的解剖学)。正如内经拿脾胃来做例子;“其脉贯胃属脾络嗌”就是说依靠经脉的畅通来实现津液运输通道的实现,太阴经是串联起胃经和人的咽喉部位的。
正常的情况下“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这句经文说明阳明是所有脏腑津液运输动力的源泉,阳明是化气生精的,总督一身阳气的化生。阳明胃腑的饮食入内化生精微的能力出现问题,是造成个人慢性呕吐厌食症这是精神类疾病的基础。
太阴脾经经气不利,是很多慢性病,比如以糖尿病为主的各种病变的基础。不能为胃行津液,也就是说就算是阳明胃的功能正常,化生的气血充足,太阴经出现问题也会造成不能运化送达各个脏腑为用的问题,这些本该送达四肢九窍的精华,积聚在中焦,是造成中焦局部肥胖以至于造成各型糖尿病伴随症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道理,上文谈到过的太阳少阴之间的关系,膀胱太阳腑是司气化生津液的,少阴肾经是为膀胱经行其津液的,肾气的生发是膀胱气化之津液的输送动力。这个膀胱府气化生成的“津液出焉”是非常关键的,是实现人体水液代谢的二次气化利用的。
现实中很多慢性疾病,比如心脏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消渴症,以及各种咽喉部位的病变,都和这个膀胱津液的缺失有关。其中也有膀胱经期不利不司气化的小便不利证,也有少阳肾经经气不升的消渴症有关。三阴经少阴经气为开,厥阴经气为枢,太阴经气为合。所以少阴经证往往更多见一些,是阳经传变到三阴经病的入门。
那么同样少阳胆腑也是化生少阳之津液,那个厥阴肝经也为其行津液,少阳经胆腑化生的津液其实相对于我们人体来说同样重要。
胆经属阳木,其疏泄功能的要求是最强烈的,一旦这个要求受阻,人的饮食、消化、睡眠、情致就会出现障碍,很多的情志病要依靠少阳经来入手调理。不但如此,整个人体一身之阳气的生发要靠胆经作为开始。
而厥阴经病是三阴经的开合枢,也是说厥阴经气是双向可逆的,如果在厥阴经层面上能更好的顾护人体阳气的生发之性,能激发出厥阴肝经体阴而用阳的个性,那么那个恢复了的阳气就振奋起来驱邪达表甚至能“战汗而解”。如果厥阴经气不能振奋起来,造成一切扶阳的努力功亏一篑,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又被强大的阴寒邪气所战胜,那么病邪就会深入一步,到达太阴经层面深藏起来。
所以说,厥阴少阳经层面的时机把握很重要,因为病邪在开合枢这个期间呆的时间最短暂,机会也是稍纵即逝,一经过传变就会在更深一层长期盘踞坐实。
其实很多严重的癌肿病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病的,西医在这个时机检测到量变化生质变的证据了(形成实质性的症瘕积聚)。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了,但是面对这种看得见的存在,中医认为是可逆的,治疗得当完全可以逆转消除这些病变。可是西医往往认为只要出现了具体的病变,就是不可逆转的,必须针对其做出相应的治疗干预来。或者用药物靶向消杀,或者直接动手术割掉,试图一了百了斩草除根。
但是说实话,这一些治疗手段的使用,却往往事与愿违不说,反倒是帮助了病邪,因为化学药物和手术严重的伤害了病人的正气,正气更加无力抗邪,这就是为什么癌症病人越接受西医治疗死的越快的道理。
也就是说愿望是好的,时机是对的,但是手段却是错误的。我们经中医要重视这一时期的病人的症状,也就是说,厥阴经证的出现很重视这个时机。
为何在伤寒论厥阴经病条文中我们极少看到“厥阴病”这个概念?那是因为这个时期太短暂,往往一天就传经了。
我们看到的条文几乎都是“伤寒”或者“下利”开头,仲景先师的本意是提醒各位医生,不要错过短瞬即逝的厥阴经证时机,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这样,阴阳脏腑表里和谐,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我们人体的各个脏腑正常功能的实现。
说到这里,也许有内行人会问;老牛你为何不谈手经而独谈足经为例?
这个问题常读中医经典的都知道,那是因为足经行走全身上下具有代表性。手经循行部位往往很短少。这样说,那么手经就没有价值了吗?错,手经的价值是一样的,只不过作用范围小,临证需要分别辩证而已。
其实学中医很多人就是希望老师面面俱到讲的明明白白。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一旦具有这种想法,一则是说明自己不爱思索,不愿意动脑经去思考,一切都希望得到现成的,其实越现成的东西越没有价值。二则也断绝了自己举一而反三的自学的路径,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才是大学之道,老师的作用不要流于类似现代教育的讲师制度,高级人才是不需要讲师的,他们需要的是“导师”,需要在关键点上弹拨一下足矣,这点对中医这门学问尤为重要。
在儒教经典论语中孔子明确说过;“能举一而反三者,可以为师矣。”要知道古代经典基本都是写在竹简丝帛之上的,很昂贵而耗费资材的,三千弟子不可能人手一本。所以那个时代的学问传承更加重视学生的体悟能力的培养。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这就说明孔子这个大教育家看重的是什么?学习中医其实是一样的。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matthew
2022-12-02 21:16:35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关于太阴阳明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提出的理论,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依赖于脾胃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实现。
而如今以西医治疗为主的现实中,一个中医能见到的太阴阳明病,要不就是缠绵经年的慢性太阴经病,这样的病人很常见,只要表现在太阴脾经湿被困。要不就是阳明胃经病,更多见到的是大量的胃寒呃逆的胃气上犯病人。现实中因个体程度的不同而显得更多,有的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有胃气上逆的表现。在人的一生之中,怎么样对待后天脾胃,成为一个人的身体能否长治久安(保持健康)的主要决定性的因素。
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是很多慢性病的最原始的出发点,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因为这个人体后天之本(脾胃)是一部人体发动机,人体整个气机的运转,以及化生气血精微都要靠它的功能来实现。
正所谓“肺从胃降,肝随脾升”,中焦脾胃的运转是带动人体功能实现的主要动力,所以人体的脾胃其实是非常的强大、超级抗造、特别耐用的。为何这样说,因为人的生存就需要这口胃气,“一份胃气一分生气”嘛,而且这个胃气需要持续使用一辈子,碰到一个长寿的人,怕是要使用一百多年,那么你想想,它是不是很强大、抗造、耐用啊?其不强大就不足以承担这么重的任务。
在伤寒阳明病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就是“阳明病法多汗”,而阳明病的多汗明显不是桂枝汤的表虚漏汗,表虚漏汗一般伴随着轻微的畏寒怕风,而阳明病的外证多汗往往都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多汗,甚至是“但头汗出”,“手足沮然汗出”这一类汗出。大家发现没有?这些汗出都是集中人体的末梢部位,都是脾胃所主的四肢末梢的部位。造成这些汗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脾胃“阴阳绝离,精气乃绝”,胃气不能潜降,胃气上壅一定会造成肺气的不能清降,这些汗明显是被逼出来的汗。
阳明病属二阳,所以阴盛之人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汗出的。而太阴经病多下利,大家看是不是很有意思,脾胃气机升降出入一失司,那人体就是两头受罪了。
上面是胃气不降主导的末梢汗出,下面是脾气不升造成的肝脾气机下陷的下利,一上一下阴阳绝离的否卦态势形成,这个人就受不了了。所以说怎么样求得保持人体脾胃功能的正常运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阳盛之人病邪就会入阳明,阳虚之人病邪就会传太阴,正是这个道理。
现实中脾胃更多的是和人的饮食睡眠有相关,很多人会说:“老牛啊,你说脾胃说和吃饭有关系我们都信,脾胃怎么又和睡眠扯上关系了啊?”其实这个问题很重要呀,大部分的时方派中医认为人的睡眠是心血亏虚的表现,所以就喜欢用酸枣仁汤来治疗睡眠障碍,但是经方中医不这样认为
共
0
条评论.
隐藏评论
发表
[回复]
[评论]
举报
返回列表
◄ 上一页
1
2
3
4
► 下一页
Go
你需要登录入才可以回帖
登入
|
会员注册
回复
收藏
关闭
标题
描述
公开吗?
是
否
天机纳甲六爻排盘
iPhone 版下载
Android 版下载
天机四柱八字排盘
iPhone 版下载
Android 版下载
版权所有: 天机易学院
天机APP下载中心
x
好群APP下载
方式一:手机直接安装
请在手机浏览器中输入:http://app.howqun.com
方式二:下载到电脑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