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青少年痤疮的“七叶汤”

广安门医院庄国康老教授治疗青少年痤疮的“七叶汤”,分享给大家,安全简便,口感尚可 适应症:痤疮初起,黑头粉刺、白头粉刺、面部出油多。 喜辛辣刺激、喜甜食、喜油炸、喜荤、喜熬夜,可伴口干口渴口臭,便秘。 枇杷叶、桑叶、侧柏叶、荷叶、竹叶、大青叶只有六味药,但名字叫“七叶汤” 用量5-10克,煎汤代茶饮,煮20分钟即可。 2023-03-01 | 一代一路

天机话谷雨|谷雨时节如何养肝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谷雨节气习俗 谷雨摘茶 南方谷雨有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食香椿 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祭仓颉 每年谷雨节,仓颉庙都要举行传统庙会,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此地,举行隆重热烈的迎仓圣进庙和盛大庄严的祭奠仪式,缅怀和祭祀文字始祖仓颉。 谷雨饮食 1、谷雨节气气温升高,再加上降雨,空气湿闷,容易影响到人的情绪,这时宜多吃黄豆、海带、香蕉、柠檬、草莓等具有清肝火作用的食物。肝主疏泄,肝气通畅,心情也就自然好了。 2、谷雨节气天气温暖潮湿,且季节交替,是流行性感冒高发的季节,这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白萝卜、黄豆芽、西红柿、柠檬、草莓、油菜、茼蒿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4、湿闷的天气容易让人脾胃不振,因此谷雨前后要少吃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减轻脾胃的负担。 5、不同体质者谷雨时节饮食要辨证。例如,体质偏寒的人不宜吃芹菜、生黄瓜、柿子、柿饼、西瓜、螃蟹、田螺、海带等生冷、性凉的食物;体质偏热、内火旺盛的人不宜吃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葱白、白酒等温热助火之物。 谷雨养生 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肝木生发,养肝、护肝正当时,但肝要怎么养,你知道吗? 出现这些症状,预示肝脏需养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升腾,是肝气升发的季节。然而很多人在这时却肝气郁结,这不仅会影响情绪,还会阻碍全身气血的通畅,引起多种疾病。 1、胁肋、胃脘疼痛 肝气郁结的病人表现为胁肋胀痛,而且疼痛还容易走窜。如果肝气犯胃,还会出现胃脘疼痛,食欲差。 对于女性患者,还会出现咽喉异物、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 2、神经痛 晚春时节,风寒湿热不定、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结等导致肝火上升、经络阻滞,尤其是在谷雨节气之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多在此时发生。 3、急躁易怒或情绪低落 肝主疏泄,肝气停滞不前,则易影响情绪稳定。表现为情绪波动起伏大、爱生气,或者心情抑郁,总是唉声叹气。 4、失眠易醒 肝主藏血,如果血虚肝郁了,肝不藏血就会失眠。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便入睡也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差。并且还会造成皮肤粗糙、脸色暗沉等连锁反应。 如果长期忽视肝气郁结不加调理,气不能推动血的运行发生瘀滞,身体还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比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神经衰弱、焦虑症、肝癌、甲状腺腺瘤、失眠多梦、乳腺癌等。 春末肝脏怎么养 1、喝药茶 谷雨节气要继续保护肝脏,也要调养脾脏,可选用茉莉薏仁茶。 做法:茉莉花 10 克,炒薏苡仁 15 克(打粉),清水洗净,放入茶杯中用热水冲泡 5 分钟,稍凉后即可饮用。 茉莉花理气止痛、温中和胃、清肝明目,薏苡仁除湿健脾,两者合用,味道清香,共奏疏肝健脾之功效,加上蜂蜜味道香甜可口。 2、勤护眼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也就是说肝气和眼睛两者息息相关,肝气充足的人眼睛会更为明亮,相应的,保养眼睛也利于保护肝脏健康。 用眼过度、视觉疲劳会加重损害肝脏功能,这时可以做套眼球操来缓解疲劳,养护双眼。 做法:闭目,两眼同时转动眼珠,先按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10次,再按逆时针方向转动10次,重复10分钟左右即可。 3、多宽心 古语云:“百病生于气”“大怒伤肝”,言明情志与肝脏健康息息相关。 如果经常处于烦躁易怒,激动亢奋或低沉抑郁的状态,久而久之,可导致肝阳上亢或肝气郁结。 因此,春季养肝第一步要保持心情愉悦、身心平和的状态,则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气血调和,肝气顺达,平时可多做一些比较轻柔舒缓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等。 4、养肝穴 按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养护我们的肝脏。那究竟该怎么按摩呢? ①大敦穴 大敦穴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 此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②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即四横指),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 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处即是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肝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③行间穴 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肝火太旺,就要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 春天肝火盛,会出现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疱等症,多揉行间穴能缓解上述症状。 ④太冲穴 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有人把它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 所以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泻出去。 取穴方法是,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地方处向脚腕方向推,推到两骨连接的尽头即是穴。 按揉方法就是仔细找到最痛的点,然后从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揉。 ⑤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此穴位为肝、脾、肾三者经脉交汇处,经常按揉对肝、脾、肾有保健作用。 ⑥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是肝的背俞穴。该穴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 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⑦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该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 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2023-04-20 | 通用大师

服用中药的时间有讲究,别再弄错了

自古以来,医家对于服药时间是特别讲究的。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古人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有关服药时间经验,如饭前服、食后服、平旦服、临卧服、空腹服、间歇服等。 服用中药的时间需根据病情、药物功效和其他一些具体情况来决定。《神农本草经》曾提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即按疾病所在部位,分饭前、饭后、清晨或睡前服药。 饭 前 病在胸腹以下,胃、肝、肾等脏器疾病,宜饭前服药,这样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饭前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 饭 后 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药,能使药性上行。消食药和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也宜饭后服用。 清晨空腹 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滋补作用的汤药尤其是滋补肾阳的药物、润肠通便药、驱虫药宜晨起空腹服用。早晨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而升发,在阳气的推荡下,可使药力速行至病所,发挥作用。 午 前 上午宜服用益气升阳药、发汗解表透邪药。李东垣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阴之分,不当发汗。”还强调益气升阳药在午前服用。益气升阳药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午 后 下午或入夜宜服用泻下药(如大承气汤)。李东垣曰:“泻下药乃当日巳午之后,为阴之分时下之。”(巳时即上午9时~11时,午时即上午11时~午后1时),其他医家亦都认定泻下药不宜在午前服用。 睡 前 镇静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等宜睡前服用,有利于次日清晨吸收。 顿 服 顿服一般适宜于病情比较急的患者,也就是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千金方》载:“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目前,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需要注意的是,现今很多患者脾胃偏差,大部分的药都不适宜空腹服用,而在上、下午服用最好。一般药物一天服2次,饭后1小时以上或半空腹状态服用较好,晚上9时以后不要服药,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及夜间睡眠。 2023-04-18 | 通用大师

十指保健!

一、拇指:(脾、胃),五行属土 扁小:脾胃不和。 粗大:脾胃病伤及肝脏,造成肝阳上亢,肝脏疏泄功能失调。 扁小不易弯曲:脾胃虚弱的表现,人易中风。 指腹干瘪凹陷:脾气不足,功能虚弱、失调,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腹胀等症状。 指腹凸出:脾脏功能亢进,致使脾生血不足,易出现流鼻血、便秘、月经不调等。 近节指骨段掌面纹理凌乱,皮肤粗糙:胃消化系统失调,出现头痛失眠,多梦现象,称之为食滞胃脘之失眠,治疗:在此处按揉痛点。 双手拇指指尖纹理都散乱:整个头都痛;若出现在左手,偏左侧头疼;若出现在右手,偏右侧头疼;左侧是胃体、胃底的病,右侧是幽门、十二指肠的病。 二、食指:(肝、胆),五行属木 指腹凹陷:肝脏藏血不足,肝气不足。 指腹凸起:肝阳上亢,易患高血压。此类人易怒、易激动、多疑。 食指向桡侧弯曲:肝气不足,肝疏泄功能失调。 根部尺侧弯曲:胆汁返逆流性胃炎,不能生气,不能受凉。 食指近节指骨段宽:胆囊肥厚,与中指有间隙,胆囊炎症。 中节指骨段掌侧纹理散乱弯曲:肝胆同时有病。 指根掌侧纹理散乱:易头痛、失眠、多梦,称之为“胆郁痰扰”之失眠。前额痛(肝胆为魂魄)调治可按揉肝胆,治胆热症如炎症、结石。 三、中指:(心、小肠),五行属火 指腹凹:心气不足,心肌缺血,造成脑缺氧,供血不足,易昏倒。 指腹凸:特别高,捏有木罗纹,心率不齐,心动过速。 向桡侧弯曲:心动过缓,心阳虚所致,头顶痛。治疗:按压心脏反射区3-5分钟,每分钟60次,中指桡侧向下推(手腕)。 食指弯向中指:肝藏血不足,引起心脏供血不良。 中指指尖弯向桡侧:心脏病,房室传导阻滞、早搏。 向尺侧弯曲:心动过速、心率不齐、偏头疼,心阴虚。左手出现左侧偏头痛,右手出现则为右侧偏头痛。 中指指尖弯向尺侧:房颤、心肌炎。 中指与无名指相对弯曲,有间隙:肺心病。 中指两侧凸起:心脏肥大,靠近桡侧中节指骨段凸起,心室肥大;靠近尺侧凸起,心房肥大。 中节掌侧纹理散乱:在下二分之一,是心火攻击心脏,在上二分之一为小肠温热,上移心脏致心烦躁,口舌生疮。 根部弯曲:小肠有炎症。 根部掌侧纹理散乱:吸收功能差,消化不良。 四、无名指:(肺、大肠),五行属金 指腹凹陷:肺的水液代谢差,功能下降,易盗汗,尤其背部。易打鼾,搓无名指。 指腹凸起:肺宣肃功能失调。 无名指向桡侧弯曲:呼吸系统有问题。 远节指骨段向桡侧弯曲:肺炎,支气管炎。 中指尺侧弯曲,无名指桡侧弯曲:肺炎,肺心病。 中节指骨段出现纹理散乱:易便秘,治疗向心方向推。 近节指骨段桡侧弯曲:结肠炎,易患便秘和腹泻。 无名指指根弯曲:胰腺有问题,易出现腹胀、腹泻。 指根掌侧纹理散乱:升结肠、降结肠疾病,皮肤粗糙,大肠实热。 五、小指:(肾、膀胱),五行属水 远节指骨段桡侧弯曲:肾阴虚(手、脚心热)。 远节指骨段尺侧弯曲:肾阳虚(手、脚凉)。 指腹凹陷:生殖系统疾病。 远节指骨段弯向桡侧:生殖系统问题。 与其它几指不能合拢:肾脏问题。 指根部桡侧弯曲:膀胱炎症(小肠剩余水渗入膀胱)。 指根部掌侧纹理散乱:泌尿系统疾病。 指背部有弯曲:易患泌尿系统疾病, 附:手掌穴位按摩方法--治疗全身疾病 通过按摩手上的穴位,自己给自己治一些常见病,是一件方便、经济而又无副作用的事,在阅读文字介绍及穴位图(穴位图在文字介绍之后)后,就可以实施了。 中医认为手部经络穴位丰富,既有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及其穴位循环与分布,又有十四经的沟通联系,众多经外奇穴的分布,治疗手穴能治疗全身疾病。 手是一个全息元,刺激相应的穴位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一、循环系统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 尤其突出的是舒张压持续升高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主要与中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液体调节功能猕乱有关,也与年龄、职业、环境、肥胖、嗜烟等因素有关。中医理论认为主要由于肝肾阴阳失调所致。 具体治疗方法:治疗高血压要首先按压阳谿、合谷、落零五穴及整个血压反应区。手法是用力按压。用一根一束的牙签强刺, 会获得更高的疗效。良好的心脏功能, 是保证血脉通畅的必要条件。所以要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必须加选手心的心包区, 手背的腕骨穴的按摩、刺激才奏效。 在体检或是定期检查时, 如果医生说你的血压高, 应立即开始做穴位疗法, 用牙签刺激穴位,按摩穴位, 很快血压就出现下降。每天坚持治疗, 血压会持续逐渐下降。 按摩的穴位:腕骨 、血压反应区、 零落五、心包区、合谷、 阳谿。 2、低血压  通常收缩压在100 毫米汞柱以下, 便为低血压, 底血压者往往血管收缩力差,血流不畅。因此, 血液不能流到毛细血管的每个角落, 以心脏为主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不良,从而出现低血压特有的症状:站起来时眼前发黑,手脚冰凉、耳鸣等。 具体治疗方法:在治疗低血压时,需选择与心脏关系密切的心经、心包经及与心包经关系很密切的三焦经上的穴位。取手腕掌侧的神门、太陵穴,手背的阳池、中渚穴, 这四个穴位都是治疗低血压很有效的穴位。 另外,还可加取手心的心包区和手背的血压反应区, 这两个区带也是治疗低血压敏感区。常时间慢按揉、轻捻搓。刺激要领是柔和而轻松。 按摩的穴位:血压反应区、 中渚 、 神门、 太陵、 心包区、 阳池 二、消化系统  1、便秘                                                         便秘是食物滞留肠中,其中的水分被过多吸收而引起的。如果排泄不畅, 废物滞于肠中并被吸收进入血液, 一定会引起各种内脏功能失调。 具体治疗方法:请伸开您的五指试试, 用力撑五指,也许会感到中指和食指间胀痛吧,胀痛部位是第二二间穴, 该穴利于通便,伸五指这里出现胀痛, 就是反映便秘的症状。按压第二二间穴。能促进通便, 在按压揉搓该穴的同时, 加揉食指的大肠穴和手碗的神门穴。只要揉到好处, 即使是顽固的便秘,也能很快治愈。按摩的穴位:第二二间 神门 大肠。 2、腹泻           通常腹泻是因为胃肠消化功能不良,吃下的食物在肠内发酵所致, 因此,欲止住腹泻,必须很好地提高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具体治疗方法:下痢穴是特效穴中的特效穴, 用手指用力按压此穴, 便意会立即消失。出现严重腹泻时,刺激此穴, 症状也会减轻。 此外,食指的大肠穴, 小指的肾穴,手背的外劳宫穴,手掌的的健理三针区等对治疗腹泻也很有效。 按摩的穴位:外劳宫、 下痢点、 大肠、 健理三针区、 肾穴 3、消化不良    胃具有消化食物的功能, 是人体的能量之源、精力的基础。即使平时很健康的人。因莫种原因得了胃病,身体很快会变瘦,声音也往往变小, 为了应付繁忙的工作和充实地度日, 保护好自己的胃, 使胃处于健康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治疗方法:治疗消化不良的区带是手心稍下的健理三针区, 因为该区是提高以胃肠为主的各种内脏功能的特效区带, 如给予充分的刺激, 一定会提高胃肠消化能力和整个内脏的功能, 再加刺食指根部附近的三间穴、食指第一关节掌側的大肠穴和合谷穴, 胃的消化功能就会不断提高, 温暖这些穴位, 香烟灸最好。 睡前身体松弛时, 用香烟灸 8-10 次。不知不觉便会忘记胃的位置, 同时会感到精力充沛、活力洋溢。 按摩的穴位:三间、 健理三针区、合谷、大肠。 4、胃痛和胃溃疡       吃了太凉、腐败和不好消化的食物,或过饱,过饮时, 第二天肚子发胀,恶心,同时出现胃痛。胃痛得严重时, 甚至发生休克, 这就是胃痉挛。当突发胃痛或胃痉挛时, 为了止痛, 最好采用穴位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治胃痛最好的穴位是胃肠穴点, 手心稍下方的胃肠穴,它与胃和肠有密切的关系。如按压刺激此穴, 可以抑制胃肠功能。具有止痛的效果,同时按压手背拇指根部稍靠下的落零五穴, 也很有效。 治疗胃溃疡的穴位:胃肠穴, 手背的胸腹区,食指上的前头穴, 中指的中魁穴, 每天用香烟灸这些穴位 7- 14 次, 能抑制胃酸分泌。所以胃的情况会渐渐变好。 按摩的穴位:胃肠穴、 落零五、胸腹区、中魁、前头点。 5、痔疮 俗话说"三个大人, 一人痔" 患痔疮的人之多, 可想而知。究其原因, 有人说是饮食习惯所致, 也有人说是生活习惯引起等等。 一般的情况下, 静脉血管中有静脉瓣, 可以防止血液返流。不知为何, 只有肛门静脉没有瓣, 造成血液返流,淤滞。血液长时期淤滞, 这一部分便因淤血而鼓起。甚至破例出血, 所以治疗痔疮的要点, 应放在提高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上。以促进血运, 防止静脉血液滞流。 具体治疗方法:用香烟灸会阴穴, 由于使肛门括约肌受到锻炼, 提高了肌力, 所以能很好地止住出血。每天早晚灸 15 --30 次, 一定要耐心仔细地灸, 才能收效, 除会阴穴外, 手背上的合谷穴和手掌侧食指第一关节的大肠穴也是治疗痔疮的好穴位。用手指按压这两个穴, 也会很快收效的。 按摩的穴位:大肠、 会阴点。 6、恶心     吃了腐败不洁的食物和没熟透的水果,或是因机体疲劳、精神紧张等原因引起的恶心和呕吐,不可避强止呕, 能吐则应尽量吐出, 此时, 应用提高胃肠功能和促进消化吸收的穴位, 这些穴位都在食指上。 具体治疗方法:治疗穴位是指甲边上的商阳穴和第一关节的大肠穴, 手法是深压缓揉, 感到疼痛就行了。如若达不到此种程度, 多花工夫揉搓大肠穴。 按摩的穴位 :肝穴 (大肠、商阳、神门) 三、 呼吸系统   1、感冒   "感冒为百病之源"。感冒会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肾炎、甚至引起心脏病等。把感冒不当回事,容易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并发症。 冒不仅在寒冷的冬季,而且在全年四季都容易发病。感冒的早期治疗很重要。在易感冒的季节应特别注意预防。 体治疗方法:位于食指的二间穴、手掌的鱼际穴、手腕的太渊穴三个穴位。在感冒初期, 用这三个穴位治疗,可很快治愈。把六到十二根牙签扎成一束, 用强刺手法治疗。 际区也称胸腔呼吸区、只专治感冒、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区带。加刺食指的大肠和商阳穴、无名指的肺穴、小指的前谷、手腕的阳池会有效地防治感冒。 摩的穴位:前谷、二间、商阳、阳池、大肠、胸腔-呼吸区、 鱼际、 太渊、肺穴。 2、哮喘         哮喘病, 是一种常见病。发作严重时, 整个晚上都止不住。病人很是痛苦。 具体治疗方法:手掌上有许多治疗哮喘有效的穴位。哮喘穴, 位于食指中指分岔处的手掌上。该穴是治疗哮喘穴位中最为有效的穴位, 哮喘发作时, 应首选此穴, 在家里, 用香烟灸很有效。感到烫时, 把香烟从穴位上方移开, 隔一会儿, 再灸一次, 共灸 8 --16 次,哮喘发作便会止住。 摩的穴位:肺穴、 哮喘点、 三间、 胸腔-呼吸器区。 四、内分泌,代谢系统  1、肥胖   众所周知, 从保健角度看,肥胖是诸病之源。肥胖压迫各种内脏器官, 是引起内脏病的导火线, 而且也会给腰和膝增加负担, 是体力显著下降的根本原因。超过标准体重的人, 必须努力减轻体重,预防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 也应积极防止脂肪增长。 体治疗方法:为了合理减少食量,保持已降低的体重, 科学的办法是自然抑制食欲。减肥可以刺激手掌的喂-脾-大肠区和手背的胸腹区两个穴位, 这样的刺激会抑制胃肠功能, 抑制食欲。饭前半个小时, 用 5-6根的牙签束, 强刺激 12 次即可。 果用捏的方法, 达到捏痛的程度,也同样有效, 在穴位治疗的同时,每天要按时按量吃三餐, 饭后不吃零食,每天检查体重是预防肥胖的秘诀。 按摩的穴位:胃-脾-大肠区、 胸腹区。 2、更年期综合症     中老年妇女出现肩酸痛,头痛,头重,失眠、心烦意乱等症状时,一定会叹息道:我进入了更年期了吧。对于妇女来说,更年期是人生必经的一个生理过程,更年期综合症是由于植物神经紊乱和激素平衡失调造成的。症状各式各样,个体差异很大。只能对症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其要点有二:一是促进激素分泌,提高生殖器官机能,二是消除心中疑虑。提高生殖功能可刺激小指第一关节掌侧的肾穴;加刺位于肾穴之下的命门穴,手掌小指侧的生殖区,手背的阳池穴;手掌中央的心包区、无名指指甲旁的关冲穴,对安神宁心, 调节植物神经也有效。每天用香烟灸这些穴位和区带 8-10次,同时在做家务活的空闲时间里,认真仔细地按压这些穴位和区带,更年期的种种症状一定会减轻。按摩的穴位:阳池、心包区、肾穴、命门、生殖区。 五、神经系统 1、失眠 思睡而不眠,夜半常醒, 有这种情况的人有许多人是想尽一切半法睡好, 但总也睡不好。如果越想:睡不好, 明日不能专心致志的工作或睡不好会伤身体, 就越不能入睡。吃安眠药倒也简单, 只是有时服药也不能起作用, 反而产生副作用。 具体治疗方法:穴位疗法是治疗失眠,做到夜夜熟睡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论失眠之原因,紧张为最, 因此, 治疗失眠的要点, 在于消除紧张。手掌中央的心包区和手掌区, 为治疗因紧张而失眠的非常有效之区, 位于中指指甲边缘上的中冲穴同样有效, 轻轻地用手指揉以上部位, 在捻揉之中, 心神逐渐安定, 紧张自然消除。 按摩的穴位:手掌区、中冲、 心包区。中风后遗症。 2、头疼 头痛不仅不能专心致志的工作和料理家务,而且会因心烦意乱而影响人际关系,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治疗方法:治疗头痛的穴位是中指第一关节处的心穴和手腕中央的太陵穴。 头痛通常是因为脑血管瘀血、二氧化碳积聚引起。如果脑的血液循环好转,头痛自然会消失。心穴与太陵穴是促进脑血液循环的特效穴。可用牙签和发卡给予强刺激,用尖刺扎, 扎后感到痛才好。反复治疗几次, 头痛消失、头脑轻松。 头痛部位不一,治疗穴位也不同。全头痛时用全头穴,前头痛时用前头穴;头顶痛用头顶穴;后头痛时用后穴;偏头痛时用偏头穴;暴饮暴食和宿醉引起的头痛用全头穴,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穴位,但均需要强刺激,用衣服夹子也可以。 如果用上述方法治疗无效,一定是重病的先兆,应去医院做详细地检查。 按摩的穴位;后头穴、心穴、头顶穴、前头穴、全头穴、太陵、偏头穴。 3、晕车 晕车的人,胃肠功能不好。中耳的三个半规管平衡作用不良,再加上怕坐车, 才引起晕车的。 具体治疗方法:为了防止恶心、呕吐,可以刺激关冲、神门和手心区带。关冲是通耳经络上的穴位。神门在手腕处,与胃肠和三个半规管密切相连。所以都有抗晕作用。尤其是关冲穴,预防效果更佳, 一定要按压。用手缓慢地长时地按压, 是本疗法的要领。  按摩的穴位:神门、手心、 关冲。 六、运动系统: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的初期,先是小关节痛,随着病情的进展,便会出现大关节痛。发展至此,关节僵硬,活动不便,手脚不灵,不听使唤,这就成了慢性关节炎,治愈相当困难。 由此可知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顽症。 具体治疗方法:防治风湿性关节炎,必须先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调整激素平衡, 为此, 应该用五指指尖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和少泽穴及手指指岔处的四个八邪穴。仔细揉搓指尖和指岔,可促进相关内脏的血液循环,加速关节和末端血液回流。手背的虎金寸穴,与这些穴位具有同样的疗效。虎金寸穴可以止关节痛,在家中可以用香烟灸,外出可以按压、揉搓。只要认真地坚持刺激,准会生效。 按摩的穴位:神门、少商、太陵、 少泽、中冲、关冲、商阳 少冲、 阳池、 八邪 虎金寸。                                                                                    2023-04-17 | 一代一路

高血压头晕头疼药方

施今墨的验方,高血压头晕、头痛:茺蔚子(超过30g有中毒之虞)6~10g、天麻3~10g、黄芩、夏枯草、槐花、牛膝。(口诀:高压头痛芩茺蔚,夏枯槐花牛天麻。) 沈绍功降压汤: 钩藤15g(后下),川芎10g,泽泻10g,生莱菔子10g。 功用:清热祛痰,平肝降压。 钩藤清肝泻火、平肝息风为君,治肝风之标。 川芎透窍上提、升清降浊为臣,泽泻清热渗湿、利尿通淋为臣,生莱菔子祛痰利湿、引热下行。泽泻与生莱菔子通利二便,使邪从二便而解。此方主治高血压病,症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口干,口苦,两胁疼痛,小便黄赤等。 朱良春双降汤: 水蛭0.5~5g(粉碎,装入胶囊吞服),生黄芪、丹参、生山楂、豨莶草各30g,广地龙、当归、赤芍、川芎各10g,泽泻18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对于高血压,以朱老为代表的很多中医临床大家,在长期实践中发现,“气虚”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可以说,气虚、血瘀、痰浊夹杂,乃是难治型高血压的一大根源。这是众多临床大家的共识。而双降汤就是根据这样的思路来拟设的。 首先,这里用了一味药——黄芪。黄芪健脾益气,是补气之佳品。它所要解决的就是根本的气虚问题。但是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黄芪的用量。原方中黄芪用了30g,可谓重用。对此,同为首届国医大师的邓铁涛先生曾经一语道破:“黄芪,轻用升压,重用降压。”这黄芪的用法经验,弥足珍贵。 三草降压汤 三草降压汤是由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创制的经验方,本方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而且仅有简单的五味药组成,可谓是方小力专。 本方由益母草30g、夏枯草15g、龙胆草10g、白芍20g、炙甘草10g五味药组成。 具有清肝泻火、滋阴柔肝、活血利水的功效,对于肝火亢盛型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头痛、眩晕等病均有良好的功效。 ▋解析 益母草,听名字便知道这味草药是妇科圣药,又叫坤草,有清热解毒、活血利水的功效。 夏枯草,每到夏至便枯黄凋谢,善清肝火,行肝气而开郁结,是高血压病常用之药。 龙胆草味道像胆汁一样苦,性味较寒凉,可以泻肝火,善除肝经湿热,如著名的龙胆泻肝汤便是以龙胆草为君药。 芍药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夏天的酸梅汤同样是酸甘的味道,故能补肝肾阴血之不足。诸药合用,不仅治气,同样治血、治脉。 在治疗高血压时,时刻不能忘记虚实兼顾,攻补兼施,三草降压汤用益母草活血的同时,又用白芍养血; 用夏枯草、龙胆草清肝火、降逆气的同时又用炙甘草补中益气,防止寒凉之品损伤脾胃正气; 用益母草利水,龙胆草清利湿热的同时,用白芍敛阴,做到利水而不损伤阴津,滋阴而不恋邪。可谓配伍精妙,水平高超。 龙胆草性寒容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2-3次。 2023-04-16 | 一代一路

六气解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木火主里,曰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用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2023-04-15 | 一代一路

四逆汤主治虚寒盛证

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救逆(通过温补阳气来救治晕厥、不省人事等)的中成药,主治阳虚寒盛证,临床适用于阳虚导致的休克、四肢冰冷等症状,具体治疗用药,需要遵医嘱。 四逆汤中,以大辛大热的制附片为君药,定下了四逆汤温热散寒的药性。再辅以干姜这类热性药为臣药,进一步巩固温阳救逆的药效。最后再补一味有滋阴作用的炙甘草为佐药,以调节药性,避免阳燥伤阴,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阳虚导致的休克、四肢冰冷等病症。 在古方中,最先采用的是生附子,该药具有毒性,中毒后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手足抽搐等症状。故而以制附片来取代生附子君药的地位,以减少药物毒性。但在大量服用四逆汤时,仍有可能导致附子中毒。 临床上一般不建议患者自行服用四逆汤,应由中医师对症状进行辨证后,针对性的增减方剂中的药量,以达到治愈疾病,减少药物副作用的目的。 2023-04-15 | 一代一路

六气解厥阴风木

   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盛,子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   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   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证,皆风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 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   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 2023-04-15 | 一代一路

六气解本气衰旺

   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   手少阴以君火司化,足少阴之水从令而化热者,常也。而足少阴之病寒,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原寒,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君火原从水化也。足太阳以寒水司化,手太阳之火从令而化寒者,常也。而手太阳之病热,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原热,足太阳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寒水原从火化也。足厥阴以风木司化,手厥阴之火从令而化风,手少阳以相火司化,足少阳之木从令而化暑者,常也。而手厥阴之病暑,足少阳之病风,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风也。足太阴以湿土司化,手太阴之金从令而化湿,手阳明以燥金司化,足阳明之土从令而化燥者,常也。而手太阴之病燥,足阳明之病湿,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金性本燥而土性本湿也。   大抵足太阳虽以寒化,而最易病热。手少阴虽以热化,而最易病寒。厥阴原以风化,而风盛者固多。少阳虽以火化,而火败者非少。金性本燥,而手太阴从土化湿者,常有七八。土性本湿,而足阳明从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 2023-04-15 | 一代一路

六气解六气偏见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少阴热盛、少阳暑盛者,金水之虚也。太阴湿盛者,水木之虚也。阳明燥盛者,木火之虚也。太阳寒盛者,火土之虚也。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脏气之不行也。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   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   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2023-04-15 | 一代一路

六气解六气从化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足太阳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   盖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阴以君火司气,而足少阴癸水在从化之例。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足太阳以寒水当权,而手太阳丙火在奉令之条。木之化火也,木气方盛,而火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火气既旺,而木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土之化金也,土气方盛,而金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金气方旺,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母气用事,子弱未能司权,则子从母化,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 2023-04-15 | 一代一路

六气解少阴君火

   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化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   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气,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   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温,补心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2023-04-15 | 一代一路

六气解少阳相火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以温水藏,出 中,贯 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灵枢?本输》︰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腑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   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   足少阳虽从三焦化火,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气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 2023-04-15 | 一代一路

六气解太阴湿土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子华子》︰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   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2023-04-15 | 一代一路

止痛如神汤治痔疮的特效良方

该方首见于《外科启玄》,正如其名字一样,用之效如桴鼓,止痛如神。 很多人对于痔疮并不在意,主要是因为很多痔疮只是痔疮出血和痔核脱出,只要不疼,都不能“触及灵魂”,所以,听之任之者大有人在。 实际上,很多痔疮患者最后都不得不做手术,而且手术后又容易复发,最后十分难受,其实都是源于早期对疾病的不重视,觉得忍一忍、拖一拖、磨一磨,可能就会好的。 这种观念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驰。 痔疮如果疼痛的话,那种痛苦真是难以名状。 止痛如神汤,听这名字,就知道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止痛,而且还强调效果很好,“止痛如神”。 参考用量:秦艽、桃仁、皂角子各4g、苍术、防风各3g、黄柏1.5g、当归尾、泽泻各1g、槟榔0.3g、熟大黄4g。 本方可用于各种证型之痔疮初起和痔疮气滞血瘀证。 症见:痔疮初起,结肿胀闷,灼热作痒,及肛门裂,便秘等症。舌质红或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方中秦艽祛风利湿止痛;桃仁、当归活血行气止痛、润肠通便; 防风、苍术祛风除湿;皂角刺软坚、通络、消肿、润肠、通便; 泽泻利水渗湿、消肿止痛;槟榔行气通滞; 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活血行瘀、润肠通便、清热止痛之功。 切合肛肠疾气血凝滞,经脉瘀阻之病机,故效如桴鼓。 止痛如神汤原本就是为痔疮疼痛、肛门坠胀、大便秘结而设,主要围绕“风、热、湿、燥”病邪。 但故若将此方仅用来为痔疮服务,就太大材小用了。 用止痛如神汤来作基础方,对于其他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疾病也有缓解作用。 尤其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多因湿热内蕴,外溢皮肤而生。 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又因经络阻隔,不通则痛,而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而本方之去湿热及活血化瘀通络,可适用于此。 最为奇妙的是,止痛如神汤,不仅仅可以内服治病,外用熏洗坐浴等也能治病。 临床实践表明,用止痛如神汤坐浴,可以减轻混合痔术后疼痛、水肿,能够很好的减轻炎症反应,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对于止痛如神汤及其加减方,在临床上广泛用来应对各种疼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相信它还有更多亟待发掘的地方。 2023-04-15 | 一代一路

面瘫的治疗药方

面瘫(面神经麻痹)的治疗药方: 1. 当归15克,川芎5克,白芍12克,双勾6克,防风3克,蜈蚣1条,天竺黄5克,薄荷3克,全蝎1.5克,羌活3克,天麻5克,水煎服。小柴胡汤加秦艽、钩藤可以治疗口角歪斜。 2. (外用马钱子、内服麻葛牵正散)治面瘫最有效的就是用马钱子粉、白附子粉等份撤在胶布或半张伤湿止痛膏上,贴于口角地仓穴,向左歪者贴右边,向右歪贴左。24小时换一次。兼用汤药麻葛牵正散(麻黄、葛根、白附子、全蝎、僵蚕、蝉蜕、黄芪、防风、荆芥、当归、川芎、桂枝、赤芍、白芷)一周即愈,无任何后遗症。来自王幸福老中医的《杏林新传》。 3. 用芍药甘草加川芎。芍药甘草让面部放松,川芎能活血,引药至头面。若是严重者要加补中益气汤,补足气血,血足风自息。(拇指转动不利,或手臂屈伸不利者,芍药甘草加桂枝。桂枝专行手臂。此方一年没事服用几次,能保证大家关节不会有积水积液。因桂枝能将骨节中的寒湿排出体外。) 4. 老鹳草一把(鲜品200克左右,干品100克左右),水煎两大碗,头煎熏洗,二煎内服,连续使用5-10天。 5.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并重用黄芪50~100g,颈椎病者加葛根;便秘者加桃仁;睡眠欠佳者加法夏、夜交藤。 6. 张志远:给予黄芪60克、防风30克、川芎20克、水煎分二次服。痰盛加橘红50克、竹沥10毫升;失语加郁金10克、石菖蒲10克;大便不解加大黄6克;遗尿加益智仁12克;摇头加天麻10克。 7. 小续命汤。 以上药方都是经过验证有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做参考。 2023-04-14 | 一代一路

麻瑞亭老中医治百病的药方:下气汤加减化裁

麻瑞亭老中医一辈子就用一个下气汤加减治人无数,麻瑞亭是黄元御第五代传人。 下气汤出自《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组成】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 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主治】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变化】后世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 【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调理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麻瑞亭下气升血汤药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 【各种病症加减】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基础方: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广橘红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 化裁方:建泽泻9克 猪苓片9~12克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化裁方:猪苓皮9~12克或茯苓皮9~15克 风湿或类风湿:建泽泻9克土茯苓15~30 3.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化裁方:炒白术9~12克 4.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20克易甘草。 化裁方:生薏仁15~20 5.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化裁方:黄岑炭9~12克 6.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化裁方:桂枝木6~9克 7.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化裁方:炒赤芍9~12 8.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 化裁方:生地炭9~12克 9.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 化裁方:老川芍6~9克 10.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化裁方:当归9~12克 11.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 化裁方:肉桂3~5克 12.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 化裁方:大熟地9~12克 13.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 化裁方:广陈皮9~15克 14.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 化裁方:炒枳壳9克 15.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 化裁方:(1)炒枳壳9克(2)炒青皮6~9克(3)鹅枳实6克 16.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化裁方:佛手片6~9克 17.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 化裁方:香橼片6~9克 18.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 化裁方:全瓜萎9~12克 19.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咳唾痰涎, 化裁方:瓜篓皮9~12克 20.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篓仁9~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 化裁方:炒篓仁9~12克 21.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 化裁方:郁李仁9~12克 22.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 化裁方:炒桃仁9~15克 23.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 化裁方:姜半夏6~9克 24.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9~12克、延胡索9~12克、柏子仁9~12克、北沙参15~3o克、白蔻仁6~9克、赤丹参15~20克、白茅根9~12克。 化裁方:生地炭9克加广郁金9~12克、延胡索9~12克、柏子仁9~12克、北沙参15~3o克、白蔻仁6~9克、赤丹参15~20克、白茅根9~12克 25.肾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12克、炒干姜3~5克、草蔻仁4~6克。 化裁方:肉桂3克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12克、炒干姜3~5克、草蔻仁4~6克 26.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6克。 化裁方:广陈皮12克 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6克 27.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化裁方:全瓜蒌9克炒枳壳9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28.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5克。 化裁方: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5克 29.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 化裁方:炒白术9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 2023-04-12 | 一代一路

你适不适合服人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性的养生热潮兴起,服用人参补益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滥用人参也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谁适合服用人参?如何正确运用人参?如何避免人参服用期间的不良反应?本文对此做以一一介绍。 人参的忌与宜 人参是中药的代表,多少年来是治病救危,防病延寿的上品,《神农本草经》一连用了八个动词,即: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并称“久服轻身延年”。临床上最常用,疗效明显。《伤寒论》中用人参的方剂有22首,《金匮要略》中用人参的方剂有29首之多,《本草纲目》中介绍用人参的方剂有62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性的养生热潮兴起,服用人参补益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滥用人参也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传统认为,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脱、益气、健脾、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临床上凡气虚不固,肺气不足,脾气虚,津液不足,心神不安,智力下降者都宜用人参。除此之外是不宜用人参的,或禁忌用人参者。临床上我们记住人参的功效很容易,但如何正确运用人参,防止在用人参时产生不良反应,注意其慎与忌,这是大多数患者与医生容易忽视的。 我们常说,“用药如用兵”,每味药的功效是该药之优势,但“是药三分毒”,这又是每味药的劣势。因此,在遣用人参时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副作用,在充分了解其不利因素之后,目的不是弃而不用,而是谨慎使用,或通过配伍后运用,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了。 首先,关注其慎用。 (1)补气防滞气:凡脾胃实邪、湿邪或热邪停滞,症见胃腹胀满、疼痛、嗳气、吞酸嗳腐、呕吐秽浊,舌苔白厚或黄腻、脉弦劲有力者,当慎用人参,如临床必用,当配伍陈皮、佛手等;气虚之人,体内又有实邪停滞时,要特别注意。一般新病多实,也不能过早遣用人参。 (2)表证而邪正难分时当慎用:以小柴胡为例,其方后注:“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3)益气易升阳:人参益气主升,凡血分有热,肝阳上亢、烘热上冲、吐血、衄血、咯血、面目红赤、眩晕、上重下轻、走路不稳等有上逆趋势的病证当慎用,或配伍代赭石、石决明等潜镇之品,以制其升阳之弊。 (4)扶正防碍邪:中医治病十分重视“因势利导”。对于气虚外感,有实邪在表,又有气虚体质者,此时当扶正祛邪。遣用人参有几点讲究,如剂量不可过大,时机不能太早,以免补气而碍邪气之外出。如系风热之邪在表,初起还得忌用人参,尤其是外感又兼咳喘者,应慎用人参。《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少阳病用柴胡加减法》告诫“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5)性温恐助热:本来人参的温性不强,有些书上还有“微温”的记载,但近几十年来,可能是人工栽种人参中的化肥农药的应用,或气候、生长周期过短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不少患者有服后出现燥热的现象。本来人参有生津之功,现在的人参用后反而令口渴口干者增多。因此,凡阴虚内热,症见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大便干结、尿少色黄、黄痰脓痰,舌质红赤、舌苔少或无苔、脉细弦而数等,当慎用人参。必须用时,可配伍生地、麦冬、川石斛以制其温。 其次,注意体质类型。 体质是人体生命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对临床用药的宜忌有着重要影响。 前人有“苍黑人宜少投”的告诫,即凡体质壮实的体力劳动者要少用人参;现代多数青壮年嗜酒,且房事过度,酒生湿热,房事伤阴,阴虚则内热,用人参当慎,或配伍葛根、白蔻仁、苡仁或山栀子用;“诸痛不可骤用”人参,此说在于“痛则不通”,人参补气,有滞气之虞,故大多数痛证虽有气虚的表现,也不宜大量久用,以免加重症状。 此外,“斑疹初起”“产后瘀血”当慎用人参。斑疹初起,正气不虚而热毒炽盛,不可使用;或产后虽虚,但有瘀血在内也不可孟浪,当然如配伍益母草、红花、桃仁,也是可以用的。对于婴幼儿纯阳之体、肥胖的痰湿体质,以及脏躁兴奋、情志抑郁者(常有四肢无力的症状,酷似气虚之疲乏),应谨慎遣用人参。 无病之体,欲求长寿者,切忌过用人参,只有经中医辨证确属气虚者方能服用,且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2023-04-11 | 井冽寒泉

安魂汤治失眠病

安魂汤出自民国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一病必有一主方,安魂汤为张大夫论治失眠病之主方也。 原文中记载:“痰饮停于心下,其人多惊悸不寐。盖心,火也,痰饮,水也,火畏水刑,故惊悸至于不寐也。 然痰饮停滞于心下者,多由思虑过度,其人心脏气血,恒因思虑而有所伤损。” 痰饮是水液无法正常循环,聚集堆积而形成的,而心又主火。 “水火不容”,“火”面对“水”的“虎视眈眈”,自然充满戒备,难以放松下来,所以心神难以安定。 安魂汤具有养心安神、化痰镇静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由于气血亏虚,导致心脾虚弱,心下有痰饮停留的病症。 组成:龙眼肉18g,酸枣仁12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清半夏9g,茯苓片9g,生赭石12g。用量仅供参考。 方中龙眼肉补心血;酸枣仁以收敛心气;半夏、茯苓以化痰饮;牡蛎、龙骨以安魂魄;赭石以使心阳下潜,使之归藏于阴,达到瞌睡之效也。 本方以惊悸失眠、苔腻脉滑为辨证要点,主治心中气血虚损,兼心下停有痰饮,致惊择不眠。 注意: 1、体质虚寒的人,不宜服用此药; 2、孕妇,低血糖患者要慎用; 3、有轻微的毒性,不可长久服用此药; 4、此方中的实际用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加减。 在诊治失眠病人进程中,还应结合病人焦虑心理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尽可能解除病人思想疑虑以及调节情绪,这在治疗中往往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2023-04-11 | 一代一路

提垂汤,有效验方

胃下垂、子宫下垂、肝下垂、肾下垂、脱肛、下肢静脉曲张、阴道粘膜脱垂的有效方。 提垂汤: 黄芪60克、枳实60克、(白术30克、党参 15克、炙甘草15g)升麻6克、柴胡6克、益母草18克。 加减法: 如胃下垂而见舌苔白腻,寒湿中阻者,可加二陈汤。 子宫脱垂而兼黄带者,可加易黄汤。 肝大、肝下垂而见肝肾阴虚者,可加一贯煎等等。 以上药方仅供参考。 2023-04-11 | 一代一路

坐骨神经痛的几个验方

一、邱辛凡 舒筋止痛汤: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木瓜30克,怀牛膝30克,伸筋草30克,鸡血藤30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临证加减: 1、疼痛剧烈加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 2、局部发冷,遇寒加重,加细辛6克,制附片10克,制川乌、制草乌各6克。 3、下肢无力,加杜仲15克,桑寄生30克,狗脊15克。 也可以治疗腿痛腰痛。 二、孔永定:调通汤 【处方】赤芍50~100g,鸡血藤30g,威灵仙30g,牛马藤30g,木瓜15g,骨碎补30g,蜂房15g,白术30g,知母30g,牡蛎30g,枳壳15g,甘草15g。 三、皂角刺汤:皂角刺30克,威灵仙10克,鸡血藤10克,甘草10克 皂角刺辛散温通、性极锐利,正好应对坐骨神经痛的寒邪,带有刺,因此穿透性更强,可以直达病灶深处。 四、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6川芎10桃仁15红花8甘草6羌治5没药10当归10五灵脂6香附5牛膝15地龙6五味子6酸枣仁20知母10茯苓15龙骨20夜交藤30 2023-04-10 | 一代一路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现在一般用量为黄芪20g,党参15g(原方为人参),白术15g,茯苓15g,法半夏9g,陈皮9g,防风9g,柴胡6g,白芍9g,羌活6g,独活6g,黄连3g,泽泻12g,炙甘草3g。用量仅供参考。 该方属药味较多的一首方剂,但其药广而精,多而不杂,繁而有序。 组方包含有四君子汤、玉屏风散、泽泻汤、二陈汤等多个基本方。 数药合而用之,脾胃之气得充而升,湿邪痰饮燥利分清,肝脾调和运化复常。 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脾益肺; 柴胡、羌活、独活、防风诸风药升阳,升阳发散,内达心肺,外达头目和皮毛; 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茯苓渗湿行水,白芍柔肝健脾; 黄连清泻心火,泽泻行水祛湿,姜枣调和营卫。 诸药协同作用,共奏健脾益胃、补中升阳、清降阴火之功效,组方奇妙,独具匠心。 临床上因脾胃虚弱,气机失常,清阳不升,虚实夹杂,水湿运化异常的疾病,均可用之加减化裁治疗,每能收到满意疗效。 2023-04-07 | 一代一路

医卜不同之“道医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辨; 儿科特重问痘麻,妇人尤必问经期。 占卜时会有客户为了考验命理师不说自己的情况,让命理师直接预测,以检验命理师的成色。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是病人求医而不告诉医生病情病状是错误的。若医生装神气不进行问诊,或说“你不要讲,我都晓得”,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1. 一问寒热二问汗 问寒热,即是要探明患者内外之寒热,于是表里立判。 如伤寒太阳病,先问寒热。凡有烧热的情况,就决定恶寒;有恶寒,也就决定有烧热。此时,有汗即应选桂枝汤解肌止汗,无汗则应选麻黄汤透表。 若有厥阴的寒症,则应选吴茱萸汤;若是四大症都具备,则自然选白虎汤主之。 若身上只是感觉不舒服,是无汗的温病,即以银翘散主之。若只是上呼吸道感染而有汗,还只是温病初期,应以桑菊饮主之。若阳明热症又有太阳表症,则以麻杏石甘汤主之。 胃病,只是疼痛严重,则属于寒症,一付理中汤即可解决问题。但若肠中有热而胃中有寒,则病家又痛又心烦,说明是寒热夹杂的情况,这时就要变通用理中汤加黄芩、黄连,使肠中之热能清,胃中之寒能温。 所谓“问汗”,关键亦在察明表里。 如表邪盛,一定无汗。 若病家自述在睡着之后即出汗,就说明是阴虚的盗汗,选当归六黄汤(当归、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效果就很好。但若病家自述是睡醒即出汗,则说明是阳虚自汗,选四君子汤加黄芪、防风之类,自然补虚止汗。这两种自汗又都可用麻黄根、浮小麦、龙骨、牡蛎、五倍子等治标之药敛汗。 但若有大吐大泻之后突然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就说明已由实症转为脱症了;若中风之后大汗,也属脱症,都要大补元气。 若有肺心病至气喘严重后,突然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则说明已向肺脑病转移,不及时治疗,就要产生神昏谵语的情况了。 还有病家出黄色汗液的情况,若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判明是胆囊的原因,就应选茵陈蒿汤为基础方。 还有未满周岁的小孩和少女经潮期间,自觉身上发热,有汗或无汗,而体温测量又正常,在小儿,是身体发育的原因;在少女,是经潮的原因。 由此可见,掌握病家寒热情况与出汗的情况,是很重要的。 2. 三问头身四问便 头与身的症状可以是分离的,也可以是联系在一起的。 如张景岳说:“问其头,可察上下;问人身,可察表里。头痛者,邪居阳分;身痛者,邪在诸经;前后左右,阴阳可辨;有热无热,内外可分。” 先说头身。如头部的病症,就有头昏头痛等。 若单纯头昏而不头痛,又表现为一时昏一时不昏,则说明是虚症头昏,多因贫血、阴虚或脑力劳动过度等所致。 若持续头昏,又有颈项僵痛的情况,无汗以葛根汤主之,有汗用桂枝汤加葛根主之。 还有因肝阳不潜、血压升高导致的头昏,就要用养阴、平肝、潜阳之法,以四物汤加夏枯草、桑叶、菊花、草决明、石决明、荷叶、芭蕉叶主之。 有脑中厥阴瘀阻或脑部血管收缩变细,使脑部供血不足产生头昏,又宜选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 若有阳明经瘀阻,则应以桃红四物汤加白芷、葛根主之;若太阳经瘀阻,则当用桃红四物汤加羌活等。 除了头昏,还有头痛。 气虚头痛白天甚,从晚上子时到次日午时更甚,此时便要壮阳,用参附、术附汤甚至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阴虚头痛是午后更重,至半夜方减轻,应选四物汤为基础方,养阴加天冬、麦冬、玄参、生地等,清血热加丹皮、紫草等。 但若有颈项痛又发热,又有神昏,又有牙关紧闭、项背腰背僵硬而病人又发寒颤的情况,则说明是脑炎类温病,这时候,千万不能盲目退烧,不然,会使温热内伏,由卫气至营血,从而使病情转坏。 此时应发汗,若右手脉大,则一定化热,要用辛凉解表之法,以桑菊饮或银翘散主之。若左手脉大,则一定化寒,要用麻黄汤主之。 但若无表症又无恶寒,而现少阳病症,有寒热往来的情况,则间隙时间不论一天、两天,或一天之内反复几次,都说明不是柴胡汤症而是桂枝二麻黄一汤症。凡冷久而热短,用桂枝一麻黄二汤;冷热时间相等,则用桂枝麻黄相合各半汤。 张景岳说:“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盖前阴通膀胱之道,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 简单说来,凡大便结燥,便有热症;小便清长,只可能是寒症。小便黄短,便自然是热症;大便带血,可能有痔疮;解黑大便,就可能是胃溃疡出血等;若小便浑浊,可能是前列腺炎症;小便刺痛、出血,可能是生殖系统疾病等。 3. 五问饮食六问胸 胸部泛指人体上焦,包括了肺与心两个重要的脏腑。张景岳说:“胸部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 人的肺气通天,地球大气层内空气,即所谓天气,通过人的鼻孔进入到肺,通过人体血液氧化产生人体所需要的热能。 人的心脏主全身血和血脉,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动力。心属火,肺属金,本来是相克的,相克之中又寓相生,所谓相反相成,从而完成了人体卫气营血的形成。 比如病家的胸闷、胸部隐隐作痛,说明人的心脏已经出现了障碍。 若有心悸心累出现,则可基本判明病家或心肌炎,或心脏缺血,或心动力不足。 有胸闷的情况,或是有胸部痰饮,或是肺内留饮或肺内积液等。 但若在背上的肺俞、身柱等穴有压痛点,则说明是肺脏本身的病变;而若乳根、膻中等穴有压痛点,神道、心俞有压痛点,则说明是人体心脏的病变了。 若肺内长包块等,背上肺俞等穴的压痛点就很宽,而病灶在中间部位,则人体背部(以督脉身柱为中心)两旁均有压痛。 问饮食。 张景岳说:“问饮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浊,二可察脏腑之阴阳。病由外感而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脏”。 问饮食包括问人的胃口和食欲等。 若胃口不好,则不宜用滋腻之药。胃口好,又要辨明喜欢哪种味道,如喜吃酸,说明肝脏有病;喜吃甜,说明脾脏有病;喜吃辛(麻辣类),肺有病;喜吃苦,心有病;口甜,脾有病;口中麻辣,则肺有病;口咸,肾有病。 若口渴,有高烧、大汗等,是比较好辨别的阳明热症,要用石膏、知母、花粉等对治。 另外有阴症的口渴,舌干咽干,欲饮水,两部尺脉均弱,尤其是右手尺脉很弱,这种情况,说明是肾阳不足,不能将人体津液蒸发上去,当用姜、桂、附及参、芪类药,使津液上升。 而一般的阳虚口渴,舌质是嫩红或是红色的,舌润鼻孔也润。阴虚口渴则舌质苍白或黑色,有口鼻均干的情况,此时,当用甘露饮养阴,或以甘露饮与参麦散合用。 但若吞咽东西不利,又有大便干燥的情况,说明胃阴不足,当用半夏、蜂蜜等降逆养胃阴之品。 而若从咽喉食道到胃,均有痞满的感觉,而且吞咽食物不下,即不通不利,很可能就是食道癌之类的病变了。 4. 七聋八渴俱当辨 张景岳说:“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宫,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唯可辨虚实,亦且可知死生。” 具体说来,耳聋一是外感少阳病症的耳聋,一般是口苦、咽干、目眩的情况,凡发病时间不长(属新病),均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 二是外感太阳或阳明而突然耳聋。凡太阳病症,均恶寒,阳明有鼻干不眠的情况,均应以解表清热之法对治。有寒以麻黄汤或葛根汤主之;有热用银翘散、桑菊饮或三黄解毒汤主之。 三是肾虚导致的耳聋。一般有腰酸腿软、遗精早泄等症状,可以地黄汤为基础方。 四是有脱阳或脱阴导致的耳聋。脱阳必然脉散大,脱阴必然脉虚细、人疲乏;脱阳有幻视,脱阴有眼盲等情况,应以参附汤或独参汤主之。 五是有耳聋并发头眩晕的情况,是因胆经和三阴经的风与火,每见于美尼尔综合症。 另有中耳或耳乳突感染而致的耳聋,均宜以温胆汤为基础方,加以清轻之品,如银花、连翘、夏枯草、菊花、蒲公英等,而三黄汤类均属凉药,不宜早用,而应慎用。 所谓问渴,即张景岳所言:“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 口渴主要有外感的口渴和内伤的口渴两种情况。 外感口渴以上焦温病居多,宜以辛凉解表之法对治,选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或桑菊饮合用,也可再加入花粉、甘草、生石膏等。 阳明口渴,或因寒邪化热,或直接进入阳明,有口大渴、大汗等,以白虎汤主之。肺热一清,口渴自止。这类病,宜适用甘草并服用新鲜水果汁等。 若内伤阴口渴,或咽干、咽痛、喉痛,均可以甘露饮加味而治。咽痛、喉痛剧烈,必要时可加入青黛等。 若肾虚导致口渴,病家舌下不能分泌津液,这时,就要用六味地黄汤与参麦饮合用了。 5. 九问旧病十问因 问旧病,就要弄明白旧病与现在新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若是旧病未全愈,就要继续治旧病。 问因就是问明病因,是因外感六淫的风、火、暑、湿、燥、寒,还是内感喜、怒、惊、恐、忧、思、悲的七情内伤,再不然是不内外伤等,旧病和病因明白了,依理治病的方向和目标才不至于错误。 6. 再问服药参机辨 即通过问诊,了解掌握病人服过哪些药,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如何有效,如何无效;病人对哪些药物有特殊反应等。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最后两问,是针对妇女和儿童的。过去麻疹对小儿生命威胁很大,故必问明。而妇人经期,涉及妇科疾病并关系是否受孕,甚为重要。 唐代笔记《红线》就有为医者不慎,对孕妇开泻药,伤及人命,自己受到惩罚的故事,所以为医者对女子和儿童之病,都应格外小心诊治,方才与医家慈悲精神相合。 2023-04-04 | 一代一路

天机话清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的风俗 1、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这个习俗由来已久。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中心,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清明节本属“祭祖节”,是表达孝道的重要节日。而以祭祀场所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墓祭、祠堂祭。 2、踏青 清明节期间,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所以人们会在扫墓祭祖之余,一家人在外赏春景,郊游一番。这也是因为清明节期间,正是生机勃勃的大好时光。这也是清明节的自然涵义。 3、放风筝 人们在清明节也会选择放风筝,这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据说,有的人会在风筝飞到很高的地方时,剪断风筝线。任凭它飞走。认为这样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也许不能实现,但是这个习俗还是很有意思的。 4、植树 清明节期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候。这个时候栽种树苗成活率是最高的。所以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有传说清明节植树只为了纪念神农氏。 清明节的禁忌 1、不穿花里胡哨的衣服 清明祭祖是很严肃的事情,要穿戴整洁,以素色为佳,显得庄重。我们是怀着缅怀逝者的心情去祭祀的,首先外表穿着要符合氛围,这个时候不要穿花里胡哨的衣服,显得不严肃不重视,特别是红色,或颜色太过鲜艳靓丽的服饰等,扫墓祭祖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情,是非常庄重的,我们在扫墓祭祖的时候,应当报以尊敬的心态,按照规矩去做。 2、不要摆错供品 去扫墓前要准备供品,按照各地的风俗习惯准备好供品,比如水果,糕点,酒水,鱼肉,还有鲜花或仿真花等等。但如果逝者生前有宗教信仰,摆供品就很有讲究,不能随便摆放,比如大鱼大肉就不能摆,只摆放水果、糕点和鲜花就可以了。总之逝者生前喜欢什么食品,就可以准备些,生前吃素的人,你摆荤的食品,就是对逝者的大不敬,大家千万要注意。 3、祭祖不要拍视频和照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出行手机不仅传递信息,还是行走的照相机。人们习惯走哪拍哪,连去扫墓也要拍视频或照片发到朋友圈,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我们去祭拜祖先,并不是去游玩,要带有敬意,祈祷之心,专心致志祭拜祖先,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妥的举动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运气,所以不能什么场合都拍视频和照片。   清明节养生保健,注意六个“不” 1、不静 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是“动”,切忌“静”,人们应积极到室外锻炼,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锻炼前应喝些热水、牛奶、蛋汤等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 2、不湿 居室每天中午要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春季多穿纯棉的宽松衣服,可避免发生湿疹。另外,不要选择潮湿的地方进行锻炼,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 3、不冻 春季气候忽冷忽热,要遵循“春捂”之说,不宜马上脱下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以助养阳气。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年轻女性,初春时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 4、不酸 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忌酸。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 5、不怒 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也使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6、不妄 老人阳气相对不足,而春天是养阳的大好时机,如情欲妄动而房事较频,会耗气伤精,进一步损伤阳气,因此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在春天应适当节制性欲。 饮食原则——“两多一少” 1、多吃“柔肝”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2、多吃“祛湿”的食物 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3、慎吃“生发”的食物 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春季养肝护肝的食物 1、马兰头 马兰头性味辛凉、微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功效,不但能补充维生素,缓解春困,还对初春常见的咽喉肿痛非常有效。马兰头的制作最为简单,只要和豆腐干干拌后点上香油即可。 2、山药 山药可以改善人的消化功能,增强体质,同时益气健脾。山药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持血管具有弹性,避免动脉硬化。多吃山药,可以避免脂肪沉积。 3、银耳 银耳常用来煮甜汤,是不可多得的利水渗湿、养血滋阴、补脑提神、美容嫩肤、补肾强精的保健食材。 4、洋葱 洋葱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高10倍,比柑橘高2倍。洋葱还含有葱蒜辣素,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流行时,吃些生葱有预防作用。 5、韭菜 韭菜有“洗肠草”之称,能增进胃肠蠕动,可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和肠癌。另外,韭菜因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挥发性精油与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其杀菌作用明显,还有促食欲、降血脂的作用。 6、荠菜 荠菜富含纤维并且热量低,可以减肥、润肤,起到美容功效。另外,荠菜可以降血压、健胃消食、疏通肠胃,治疗胃痉挛、胃溃疡、肠炎等问题。春季的到来,温度也开始升高,很多事物开始变化,细菌也开始繁衍,所以在这个季节是特别需要注意卫生以及饮食的。特别是在旅途的过程中更是要注意饮食规律,切忌暴饮暴食引发肠胃问题。 2023-04-05 | 井冽寒泉

足三里、大椎的用法

足三里 适应证 足三里的临床适应范围尤广。 用该穴主要治疗急慢性胃脘痛、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高血压病、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症、腓总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小儿发育迟缓、小儿精神发育不全等。 临床应用指征和禁忌 总结该穴的临床应用,从发病部位看,消化道症状,常用足三里以收功,以其对胃肠功能具有较好的调整作用; 从发病的性质看,《通玄指要赋》说“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病属虚者,多用足三里,尤其是脾胃虚弱或气血亏损者,更当首选; 从病程看,若久病不已,证候反复,正虚邪恋者,用足三里助正达邪; 从发病体质看,凡属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肾精不充之证,法以培后天以补先天,取足阳明之土,亦应取足三里。 该穴位无明显的证候禁忌,若手法过强,操作不当,刺伤神经,可引起足背上抬无力或足趾上翘不能,行走不便。 配伍应用 足三里配中脘,健脾和胃; 足三里配悬钟,补气行血,疏通经脉; 足三里配上巨虚,通调肠腑,健脾止泄; 足三里配脾俞、气海,补气摄血; 足三里配关元、气海,培补脾肾,理劳补虚。 刺灸法 实证则行提插捻转泻法;虚证则用提插捻转补法。 刺激量应适度,不强调过强的刺激量,以患者不感到难受为度。 如对久病体虚的病人或脑力劳动者,手法应更轻。 其他 预防感冒,可在流感流行地区对正常人艾条悬灸足三里、风门二穴,可有明显的防感冒作用; 灸足三里可治眼睛发暗; 针刺足三里,对部分位于足阳明胃经头上部位的神经性头痛有效; 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悬钟穴,可防中风发作。  大 椎 适应证 感冒、疟疾、急性呼吸系统感染、哮喘、高热、荨麻疹、痤疮、落枕、颈椎病、脊髓炎、小儿脑瘫、肢体震颤、贫血、单纯性甲状腺肿等疾病。 临床应用指征和禁忌 发热,大椎可以宣发邪热,属表热者尤良,同时也可以宣散胸中积热,镇咳定喘,或治风热在表的皮肤病证;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以督脉病候为主要特征者,如见脊强、失智、风癫、战掉等,应考虑用大椎治疗; 颈部经脉气血不利,取大椎乃局部治疗作用。 该穴既可用于实证,亦可用于虚证,应用范围较广,无明显的应用限制,临床常根据其主治特征选用。 该穴下方是脊髓,若刺过深,损伤脊髓,可引起严重的事故,《内经》就有“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脊间中髓,为伛”等记录,临床应加以注意。 配伍应用 大椎配间使,截疟,清热; 大椎配曲池、外关、合谷,清热,疏风,治疗感冒、荨麻疹、座疮; 大椎配肺俞,清泄肺热,治疗肺部感染、哮喘; 大椎配长强,通调督脉,主治脊背强痛,治脊背疼痛; 大椎配风池、血海,养血祛风,平息内风,治疗血虚动风的战掉、风癫、失智及神经性皮炎等; 大椎配脾俞、肾俞,理劳补益,提高机体免疫力。 刺灸法 对于热病和颈部局部病证,大椎穴常刺入0.5~1.0寸,泻热手法宜重,大幅提插捻转,针后不闭针孔; 颈部病证则应施以柔缓的刺激,使局部有适宜的针感,以患者无明显难受为度;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常需深刺,针入椎管,触及脊髓硬膜,一般在进针1.5寸后,若指下阻力减小,患者出现较强的麻胀或触电样感,即为到位,稍稍提退,轻轻提插捻转,即可达到治疗的效果。 2023-04-04 | 齐豫壮覆

镇阴煎《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镇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熟地30~60克 牛膝6克 炙甘草3克 泽泻4.5克 肉桂3~6克 制附子1.5~2.1克,或3~9克 【加减】如兼呕恶者,加干姜(炒黄)3~6克;如气脱倦言而脉弱极者,宜速速多加人参,随宜用之。 镇阴煎 【主治】白喉虚寒证。白见于关内,色明润成块,甚或凹下,不红不肿,不甚疼痛,饮食稍碍,舌苔白滑,二便如常,或自溏泄,间或寒热往来,两颧作红,嘴唇燥裂。 2023-04-03 | 一代一路

带状疱疹特效秘方

带状疱疹特效秘方 组方:雄黄15克,青黛12克,枯矾9克,冰片3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粉备用。 调配:取阿昔洛韦乳膏一支挤入容器内,加入“疱疹散”适量调匀即可。 2023-04-03 | 一代一路

小儿推拿四十六法

一、小儿推拿手法 1.清、补脾土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2.清、推大肠 部位: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心方向——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清肝木 部位:食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 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 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 部位:自第4节腰椎到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为补,又名“推七节”;下推为“清七节”。补法止泻,清法治便秘。 16.揉长强 部位:肛门与尾骨之间。 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长强”。可止泻。 17.捏脊 操作: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并拢,从尾椎骨沿脊柱两侧向上捏(成人高血压患者从颈部向下捏至尾椎骨),连皮带肉用力捏起即放下,一起捏至颈部发际处为止,以 脊柱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说明:捏脊多用于治疗小儿积聚一类的疾患,如食积、疳积、呕吐、便秘、泄泻等,故又称“捏积”;还可消除肝、脾肿大,并有医 治百病与抗癌作用。 18.揉内关 部位:伸臂仰掌,腕横纹上2寸(以患者的手量)两筋之间。有宁心安神,镇静止吐作用。 19.揉、压足三里 部位:外膝眼下3寸(用患者的手取),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说明:在周老小儿推拿诸多病例中,唯有“急救中毒性菌痢患儿”一例,用的是指压双足三里附近的“高升点”,其余皆按揉足三里。有强壮、消炎、治胃肠道疾病作用。 20.揉三阴交 部位:内踝尖上3寸(用患者的手取),胫骨后缘稍后。 附:小儿推拿用润滑剂 为减轻摩擦,避免损伤小儿皮肤,损伤时可将姜汁、葱白汁、酒精或清水等涂于推拿部位,这些润滑剂可根据病情、时令选用。有强壮、消炎作用,对治肠炎、泌尿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成效。 二、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方 1.早产女婴(不足2公斤) 每天捏脊一次(5遍),取左手补脾土2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100次,补肺金200次,补肾水200次,揉板门150次,推上三关150次。 2.先天性哮喘(1岁以下/2岁以上) 取左手补脾土200/300次以上,清心火、清肝木各100次/各200次,清肺金300次/300次以上,补肾水200次/300次以上,揉外劳宫100次,推上三关200次,分推肩胛骨(此是主穴)50次/100次。 3.先天性心肌炎(2岁)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清肝木200次,清心火200次,补肺金300次,补肾水300次,揉内关300次,揉三阴交300次,捏脊5遍。 4.中毒性肺炎,高烧41℃(2岁) 清肺金300次,清脾土、清肝木、清心火各300次,补肾水400次,揉外劳宫200次,推上三关3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推脊柱300次。 5.百日咳(1-2岁)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清肺金300次,补肾水300次,揉外劳宫200次,推上三关300次,分推胛骨100次,揉肺俞50次。 6.疳积(2岁)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补肺金、补肾水各300次,揉外劳宫15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双足三里300次,捏脊5遍。 7.疳积兼肠炎(2岁)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推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补肺金、补肾水各300次,推上三关300次,捏脊5遍,揉双足三里200次,揉双三阴交200次。 8.腹泻(3岁)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推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推上三关300次,推尾椎300次,揉长强300次,揉双足三里300次,捏脊5遍。 9.中毒性菌痢,高烧40℃(4岁)  治痢与退热双管齐下: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推大肠200次,揉板门15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清、补肺金各150次,补肾水300次,推上 三关3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推脊柱300次,捏脊5遍,指压双足三里附近的“高升点”5到7分钟。 10.白血病,高烧40℃(4岁) 采取以捏脊为中心的降热与水肿的医治法: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清、补肺金各150次,补肾水300次,推上三关3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推脊柱300次,捏脊5遍。 11.休克(5岁) 掐人中,掐揉手精威两穴,捏双脚太溪、昆仑及揉背部双肺俞。 说明:“精威”是“精宁”与“威灵”之合称。此两穴在手颈部两侧用单拇指甲掐之,或用中指端作揉法,两穴掐5-10次,揉100-200次。 12.感冒发烧(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肺金300次,清心火、肝木各200次,补肾水、脾土各300次,推三关3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脊200次,若高热40度以上,加退六腑300次。 13.感冒咳嗽(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肺金300次,补脾土、肾水各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三关300次,分推肩胛骨50-100次,揉肺俞100次。 14.呕吐(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300次,清大肠(从虎口推向指尖)100次,推板门(从掌根推向指尖)100次,按双足三里3-5分钟,揉涌泉100次(左旋)。又吐又泻,加揉尾尖300次,推尾椎300次(由下向上)。 15.便秘(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大肠300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脾土300次,清心火、肝木各200次,补肾水300次,清肺金200次,指压双外关穴3-5分钟。 16.小儿夜啼(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清脾土各15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补清肺金各150次,补肾水300次,捏脊(自下而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17.遗尿(五岁以上小儿,五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800次,补肾水800次,推三关300次,揉丹田20分钟,按压百会2-3分钟。 18.脱肛(五岁小儿,五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300次,推大肠100次(从指尖推向虎口),补肺金300次,推三关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摩丹田5分钟,推尾椎(向上)300次,揉尾尖500次,压百会2-3分钟,捏脊,自下而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19.小儿盗汗(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肺金300次,补脾土、肾水各30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20.小儿口舌生疮不吸奶(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心火、肝木各200-300次,清肺金300次,清脾土300次,补肾水300次,揉内、外劳宫各100次。 21.小儿皮肤病与瘙痒症(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肺金300次,清心火与肝木各200次,清脾土300次,补肾水300次,清心火与肝木各200次,清脾土300次,补肾水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揉双曲池穴各100次。 22.小儿腹胀不适(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脾土300次,清大肠200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板门200次(由指根推向指尖方向),清心火、肝木各100次,补肾水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压双足三里2-3分钟。 23.小儿厌食(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30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补肺金、肾水各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压双足三里2-3分钟。 24.小儿舞蹈症与多动症(四岁小儿,四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脾土400次,清肝木、心火各300次,清肺金300次,补肾水500次,揉双合谷、双太冲各3-5分钟,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25.小儿大脑发育不全(四岁小儿,四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500次,清心火、肝木各300次,补肺金、肾水各500次。揉双合谷、双太冲各3-5分钟,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26.小儿自闭症(五岁小儿,五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500次,清肝木、心火各400次,补肺金、肾水各500次。揉双合谷、双太冲各5-7分钟,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三、总论: 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既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羚羊滑石。水底捞月,便是黄连犀角,引天河水,还同芩柏连翘。 大指脾面旋推,味同人参白术,泻之则为灶土石膏。大肠侧推虎口,何殊炣子泡姜,反之则为大黄枳实。涌泉右转不揉,朴硝何异,一推一揉右转,參术无差。无名泻肺,功能桑皮桔梗,旋推止欶,效争五味冬花。精威拿紧,忌羡牛黄贝母,肺输重揉,漫夸半夏南星。黄蜂入洞,超出防风羌活,捧耳摇头,远过生地木香。 五指节上轮揉,乃去风之苍术,足拿大墩鞋带,实定挚之钩藤。后溪推上,不减猪苓泽泻,小指补肾焉差杜仲地黄。涌泉左揉类夫砂仁霍叶。重揉手背,同乎白芍川芎。 脐风灯火十三,恩符再造,定惊元宵十五,不啻仙丹。 2023-04-03 | 一代一路

完整而详细的中药煎服法

熬药法 ① 群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先煎或后下的药无须浸泡); ②头煎:泡好的药放入锅中,保证水没过药面。然后大火煮开转小火,计时20分钟,启锅滤汁; 先煎药一般先煎20-30分钟,然后再将其余泡好的药倒入,如上法煎煮;后下药我习惯后下5分钟,也就是在启锅前的最后5分钟放入。 ③ 二煎:在头煎药渣中加水,再次大火煮开,转文火计时20分钟,然后启锅滤汁; ④ 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装入玻璃内胆的保温瓶,每日分2次喝完。如果熬出的药量比较多,可以多分次喝完,一次不要喝撑。 注意事项: 水沸腾后,再开始计时。 用陶器煎煮,避免接触金属器物。因为大多数药物都是草木,金克木,金属器皿往往能改变草木药物的性质。而陶瓷器皿属土,土生万物。新买的陶器罐子,建议先用淘米水煮一次,一方面去污垢,另一方面也更耐用。 熬药的水量:根据药材的分量而定,只要保证每次煎出的药汁有200毫升左右即可(约一次性纸杯的量)。每一煎加水要一次加足,不要边熬边加水。 熬药的时间一定要掐准:很多人熬药熬忘了,导致久煮,这样非常影响疗效。还有人熬药忘了时间,把药熬糊了,再加水以图补救,这是熬药的大忌,因为此时,药性已经变了,这一剂药已经熬废了,不能再喝了。总体来讲,药熬的时间越长,其性越往下沉,药力越往下走,熬药的时候可根据病位掌握熬药时间。 煎药的次数:一般的药物煎煮两次就可以。第三次煎煮出来的药液,就比较淡了,味淡入脾,三煎药物有健脾之功,对于脾虚者很适宜。如果内含龟板等贵重且养阴的药材,可以煎第三次,以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如果是用于皮肤病的内服药,第三煎的药液可以用来外洗。 有些特殊的病种所配的方剂,需要用上一剂药的第三煎药液代水来煎下一剂药。这就要遵医嘱而定。 特殊煎煮的药 需要先煎的药:主要是金石矿物、骨骼、甲介、毒性大的药类,需要提前单煎,然后再与群药同煎,以保证其有效成分充分被熬出来。 需要后下的药:芳香辛散类药,久煮易失效的药,在煎煮过程中要后下。然后在第二煎的时候,药渣一起煮即可。 还有的药,有时候需要后下,有时候不需要后下,比如,大黄,如果要用来通便,则宜后下,如果不用来通便,则不后下。 需要包煎的药:如滑石、米糠、旋复花、茅花、密蒙花、蒲黄、五灵脂等,它们本身或所带的毛容易引起药液浑浊,需要包煎;车前子容易沉底,粘附于药罐,导致糊底,也要包煎。一般用纱布包裹。包煎药需要跟群药一同浸泡。 需要冲服的药:即在服药时用药液冲服。很多贵重药物及用量极少的粉剂药物,需要另行冲服。如麝香、三七粉、朱砂、川贝粉、珍珠粉、苏合香、安息香、琥珀、柿霜、血竭、熊胆、牛黄、冰片等。 需要烊兑的药物:胶类及糖类药物,需要先烊化,再兑入药液,一同服用。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虎骨胶、蜂蜜、饴糖等。一般采取隔水蒸,将药物放在一个小碗里,加水少许,再将小碗座在沸水中加热,不久小碗中的药物即烊化。 服药的时间 服药时间,其实很好记,我们只要遵循一个原则:让药在病位上多停一会。 一般来说,如果病位在上部,宜于饭后服用,这样饭把药顶在上面; 病位在下部,宜于饭前服用,这样饭能把药很快往下压。 如果没有明显的病位,可在两顿饭之间服药。 有些方子比较特殊,比如鸡鸣散,要在早上鸡鸣时分服用,这就要具体遵医嘱而定。 其他情况 能不能用颗粒剂? 现在市场上有中药颗粒剂,是从药物中提炼出来的有效成分,只需要将其冲服就可以了。方便是方便,但难以辨别质量好坏,难免良莠不齐。 如果实在没办法熬药,可以用颗粒剂暂时代替,但只要有时间和条件,还是用标准的中药饮片熬制更好。 可以让药房代煎吗? 现在多数药店都有代煎服务,一般取药后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取到熬好的药液,每剂两包,回家放到冰箱里,随时取用,非常方便。 但除非实在没有时间、没有条件,中药最好还是自己熬。因为熬药的很多细节,药房“大锅饭”式代煎不一定给你细致操作。 当日药,当日服 不要喝隔夜药。中药一般都是每天一剂,当天的药当天熬,当天熬的药当天喝,不要使药液隔夜。有人喜欢头天晚上把药熬好,第二天喝,这是不妥的。最好早上可以起早一点把药熬好,当天服用。 不宜加糖 有人喝药喜欢放糖,以缓解苦味,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糖也是一味药,而且不同的糖作用还不一样。 比如:白糖性平,滋阴收敛;红糖性温,能活血;冰糖甘寒生津。 药液加入糖后,等于在原来的方子里又加进去了一味药,方子就变了。 药渣的处理 传统民俗,药渣最好倒在路上,取“对路”之意。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因为铸洛钟所用之铜是从西边的铜山采来的,两者之间仍有冥冥的联系,所以铜山崩时洛钟会有响动。 人喝下去的药液跟药渣本是一体,它们虽然分开但仍有联系。所以,不要把药渣倒在下水道或垃圾堆里,这样也会影响药效。这一条,虽无现代科学依据,但这是中医前传后教的东西。奉劝诸位,若有条件,还是遵循为妙。 这些就是迄今最全、最细、最正宗的煎服中药法则,完全依据传统中医的思路。当然,有的方药熬法比较别致,也有的医家对熬药另有要求,如果医生对熬药另有交代,还是要遵医嘱。 2023-04-01 | 一代一路

最全的五脏的生理功能

有人说学中医很难,尤其是藏象学说,分不清五脏生理功能,经常会记混,如果不能记忆清楚,辩证的时候就会一团乱麻,不能很好的辩证,肯定就看不了病。为了让中医从业大夫们更直观的看到知识点,也让中医爱好者快速记忆,特整理出来五脏生理功能的归类,找到了整理好的,供大家学习参考。 比如 心的生理功能: 1,其华在面,包含了健康肤色---红润光泽(气虚充足)。还包括面青不华(心血瘀阻)和面色苍白(气血不足)两个方面。 2,心主血脉,发为血之余--不健康则头发枯黄,精血亏虚。血脉瘀阻,脉率不齐---脉结、代、芤、涩。 3,心开窍于舌,舌质黯紫(心血瘀阻),舌质淡白(心血不足),舌质红烂(心火上炎),舌强难言(痰迷心窍),舌缓难言(心气涣散)。 4,心之液为汗,出汗过多,心慌心悸。 5,心主神志,心血充盈---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心血亏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 6,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泌浊----大小便正常或失常。   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藏血,功能失调--两眼昏花干涩,肌肉痉挛,屈伸不利,女性闭经,经量少。肝气亢胜--出现吐血,呕血,衄血,女子月经量多,崩漏等等。 2,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不畅则胸胁胀闷刺痛,女子月经不调。调节情志--肝气抑郁,胸胁胀闷,沉闷不乐,多疑善虑,女子月经不调。肝气亢奋---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耳聋。疏泄消化---胸胁胀痛,腹胀腹泻,呕逆吐酸,嗳气纳呆。 3,肝主筋,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病态则爪甲变薄变软,色泽枯槁。 肝血虚少--肢体麻木,手足震颤,屈伸不利。 邪热太盛---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 4,肝开窍于目,肝风内动--则两目斜视上视。 肝火上炎---则双目红肿,目赤肿痛,生翳。 肝血不足---双目干涩,视物不清,夜视模糊。 5,肝与胆相表里,异常则胁痛,口苦,咽干,黄疸,呕吐苦水。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脾为生痰之源),输注精微--食后腹胀,便溏发呆,面黄唇淡,肢体怕冷 输注水湿---首重如裹(头),胸闷呕恶(胸腹),凝聚为痰(肺),胸水腹水(体胖),水肿(肌肉),身体困倦(四肢),带下过多(下焦胞宫)。 2,脾主升清---异常则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肌肉下垂,眼睑下垂。 3,脾主统血---异常则皮下出血,便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断。 4,脾主肌肉--异常则疲乏无力,面色萎黄,肌肉瘦缩。 5,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异常则口唇苍白,纳少无味。 6,脾胃相表里,脾胃不和则纳食减少,食滞胀满,恶心呕吐。 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异常则呼吸无力,咳嗽气喘,气短懒言,体倦乏力,自汗。 2,肺主宣发与肃降,宣发异常则胸闷胀,鼻塞,咳嗽痰多。肃降异常则喘息憋闷咳嗽。 3,肺与大肠相表里 ,异常则出现便秘,或者泄泻。 4,通调水道,异常则排泄不畅,浮肿。 5,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异常则鼻塞流涕,嗅觉失灵,呼吸困难。其华在毛---异常则皮毛枯槁,自汗易感冒。 肾的生理功能 1,肾主藏精,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异常---儿童则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智力低下。成人则会出现早衰,发脱齿落,耳聋眼花,女子不孕。 主一身之阴阳,肾阳虚则小便频数,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肾阴虚则记忆力下降,头晕目眩,腰膝酸软。 2,肾主纳气,肾气不足则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甚。 3,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儿童则发育迟缓,骨软无力,囟门迟闭,,成人则腰腿痿软,容易骨折。 肾精不足,儿童则智力低下,弱智痴呆,成人则失眠健忘,思维迟钝。 4,肾开窍于耳与二阴,其华在发,肾气通于耳,异常则耳聋耳鸣。肾司二便,小便不利,癃闭、尿频、遗尿遗精,大便干结,五更泄泻。女子则月经不调,不孕。其华在发,异常则毛发变白,干枯,脱落。 5,肾主水,调节人体水液代谢。 6,肾主命门火,一,暖脾助运化,异常导致五更泻(脾肾阳虚)。相火--异常早泄,阳痿。梦遗、滑精,也可性欲亢进。 7,肾与膀胱相表里,异常则尿失禁,或尿闭。 2023-03-31 | 一代一路
关注:(3) 文章数:(6913)
+关注本站 订阅号:106
    天机APP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 天机易学院
天机APP下载中心